来源:鲁中网
2025-06-18 09:06:00
鲁中网记者 王钰程 通讯员 燕强强
基层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在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凝聚人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淄川区深耕“明理胡同”宣讲品牌,立足区域实际和自身宣讲特色,不断筑牢阵地、建强队伍、拓展形式,多角度、多载体、多渠道开展宣讲工作,让理论之光照耀,让文明之风劲吹。
走进群众,才是硬道理
图片来源:淄川区委宣传部
近日,在淄川区将军路街道七里村的一处庭院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庭院微宣讲”正在进行。
“宣讲用小切口讲述大道理,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将军路街道七里村居民司爱霞说。
基层理论宣讲阵地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民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载体,淄川区在全区450个村(社区)打造明理胡同、明理亭、明理长廊,实现宣讲阵地全覆盖。2024年以来,为更深入群众,实现“走向会场听宣讲”向“走进人民送宣讲”的转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以将军路街道七里村为试点,在群众家中建设11处宣讲站点,真正实现上门送“理”。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为着力破解“宣讲内容不接地气”的问题,将国家大事与身边小事相结合,组织编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推动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出版发行《美德健康60道》……一部部宣讲教材,用理论宣讲的“小切口”反映新思想的“大主题”,为“明理胡同”宣讲员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宣讲内容。同时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将广大群众最需要的知识送到身边,将群众的疑惑解答在门前。
图片来源:淄川区委宣传部
2025年,为筑牢“明理胡同”宣讲阵地,区委宣传部又单独为51个村(社区)订阅了110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日报》等报刊,每日配送到明理胡同中。宣讲员不仅了解了国家大事,提升了知识储备,也让宣讲更有高度、更有内容。
队伍强大,才有生命力
“我们这些村党总支书记,与农民群众距离最近、交往交流最频繁,是村情民意的‘明白人’,自然要当好党的声音的‘理论快递员’,让群众在我们的理论宣讲中有所收获。”邹家村党总支书记、“明理胡同”宣讲员焦政源说。
做好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关键在人。为此,淄川区整合全区优秀宣讲资源,通过“广泛覆盖+重点培养”“以赛促训+以练代展”等方式,每年从基层选树宣讲能手,不断充实“明理胡同”宣讲团,切实保证基层理论宣讲常态化、长效化。2023年,“明理胡同”宣讲团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基层理论宣讲表现突出的集体”。“明理胡同”小马扎上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优秀人才、灵魂人物的带动引领。“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白向坊、“全国三八红旗手”高翠红、“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李彤等,通过示范引领,用自己的工作经历、身边故事、个人事迹不断感染着周边群众。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职业道德高尚、宣讲本领出众的理论宣讲骨干也加入到队伍中来,进一步提升了宣讲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更好服务于基层理论宣讲。
图片来源:淄川区委宣传部
为提升宣讲效果,依托党校教师专业性强的特点,创新实施校村“送学研助”工作融合机制,为13个镇、街道各选派了1名理论宣讲辅导员,通过培训班、座谈会、“送课入村”等形式,帮助宣讲员在进行宣讲时导向正、懂得讲、善于讲。
从“明理胡同”宣讲团中择优选择,构建“1名领导干部+1名理论宣传骨干+1名青年干部和1名青年学生”的“112”宣讲矩阵,由“分众讲”变为“组合讲”,同样的主题、不同的视角、平实的话语,更能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同时聚焦青年宣讲员培育,通过深入挖掘、点单宣讲、建立宣讲人员库等形式,储备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宣讲人才。近年来,高翔宇、刘金华、田子涵等青年宣讲员纷纷在省、市各类宣讲比赛中斩获一等奖,实现“后浪勇争先”。
形式新颖,才有吸引力
图片来源:淄川区委宣传部
今年以来,淄川区依托蒲松龄纪念馆、淄博聊斋园景区,结合蒲家庄明理胡同,打造三位一体的沉浸式、行走式宣讲路线,借势“聊斋热”,让聊斋文化宣讲成为旅游、研学的重要一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代表性传承人、蒲松龄第十一世孙蒲章俊通过演唱聊斋俚曲的形式,向游客宣讲聊斋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
“第一次来到聊斋故里,走到哪,就有宣讲员讲到哪,感觉很新颖,很有代入感”。五一期间,来自外地的吴先生说。
为进一步增强宣讲的吸引力,“明理胡同”理论宣讲积极探索“宣讲+”形式,用快板、聊斋俚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唱出来、演出来,寓教于乐,使宣讲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目前,已创作出聊斋俚曲《铸魂马鞍山》、现代京剧《叮咚小院》《山梦》等作品,结合文化进万家、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走村居、到小巷开展宣讲活动30多场。
在坚持“明理胡同”宣讲品牌引领的基础上,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传播形式,打造了“明理胡同”理论宣讲直播间,将“一时一地”改为“随时随地”。领导干部、党校教师、村两委成员等纷纷进入直播间,围绕群众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宣讲内容,实现“精准滴灌”。
图片来源:淄川区委宣传部
顺应群众认知方式和接受习惯,借助短视频的流量优势,创新打造“土味”IP——“大喇叭”宣讲。以短视频、说家常的方式与群众“见面”。因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语言诙谐幽默,深受群众喜爱。围绕移风易俗,推出《大喇叭:注意了!注意了!清明祭扫注意了》;呼吁群众在“烧烤热”期间文明礼让,推出《大喇叭:当淄博人真自豪!》,都成为了“爆款”。至今,“大喇叭”宣讲已推出35期,累计观看量突破1300万人次。
促进“明理胡同”宣讲品牌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实现“点上开花”到“串珠成链”,还需要不断探索新形式、拓展新渠道、创新新载体、总结新经验,在增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下一步,淄川区将持续擦亮‘明理胡同’金色名片,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上下功夫,通过‘小院宣讲+会场宣讲’同频共振、‘理论宣讲+百姓宣讲’多措并举、‘线上宣讲+线下宣讲’全面推进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宣讲的说服力、亲和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在淄川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淄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穆立华表示。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