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7-09 11:05:00
记者 王雨萌
近日,多地持续遭遇高温天气,公众健康和社会运行再受挑战,而在社会合力应对的同时,“高温热死人”的谣言却又窜出来赚流量、煎烤人心了。
7月6日,有网民在短视频平台宣称“7月5日,山东泰安新泰楼德镇一天热死6人,消息来自市三院”,而经核实,新泰市三院并无相关收诊,楼德镇也未发生此类情况,这条彻头彻尾的谣言,系村民张某为博流量编造发布。同日,网络平台又流传“两个工人在39度天气里,热死在铁架上,没有任何遮挡,两个家庭瞬间没有了”的信息,经核查,同样是谣言。
当下,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与范围超乎想象。这类谣言,正是利用了高温天气引发的民众普遍关注与焦虑情绪。人类对极端气候事件存在天然的恐惧,近年来热得早、热得长、热得极端,已被数据统计证实,高温纪录接连被打破。而热射病致死案例的报道在普及高温常识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引发公众焦虑。尤其在权威信息缺位时,公众会自发填补空白,猜测和传言便成为替代品。在情绪的驱使下,人们往往来不及仔细甄别信息的真伪,便轻易相信并转发。
谣言传播快,辟谣也快。真相大白之后,那些造谣者,不会达到吸引眼球、增加流量的目的,反而受到法律的惩罚。传谣和信谣者,没有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反而迷失在假象和焦虑之中。
应对突来的高温,人们尚有一些措手不及,社会机制的新问题也暴露出来。而谣言,却是时不时冒出来的老问题了。多方协同发力、严格审核监管、加大打击力度,都已是老生常谈。谣言与病毒、灾害、人祸一样,都是无法根除的,所以辟谣工作永无止步。我们自身能做的还是培养理性思维,增强辨别能力。如同不可能永远待在空调房里一样,谣言热浪袭来,首先是自己冷静,才能预防信息“热射病”。
高温下的造谣者毕竟是少数,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高温下的劳动者、志愿者。高温,又是一次挑战,全社会都在行动。供电、消防、医疗等部门和行业,启动应急保障;学校暂停期末考试,提前放假;工地实行错时施工,洒水喷雾降尘降温;社区驿站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安排空调、西瓜、淋浴;工会通过“夏送清凉”活动,持续提供物资保障……
面对极端天气,我们能做的,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无论是高温下的牢固防线,还是一份别样的清凉,同心协力能让人们在困难面前心里踏实、共同面对。
当社会能真正保障户外劳动者的权益,造谣的人能想到会为此付出的代价,空调房里的人能想到没有空调吹的人……我们对高温天气的恐慌和无奈,就不会煎烤至此。
过去,我们习惯于将极端天气视为“偶然事件”,但气候变化正成为常态挑战。我们虽然不能令高温退却,但能让伤害止步。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