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算法优化”让数字大田丰收有底气

来源:淄博日报

2025-07-22 08:35:26


  □ 记者 王子文

  金黄麦浪翻滚退场,翠绿新苗破土而出。2025年,我市“三夏”生产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市150多万亩小麦颗粒归仓,仅用一周时间,秋粮播种面积便突破百万亩,田间迅速完成从“金黄麦浪”到“翠绿新苗”的切换,展现出淄博农业生产的高效衔接与蓬勃活力。

  这场丰收的背后,是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

  “数字大田”上演“快闪”时刻

  从最后一粒麦子归仓到第一株秋粮新苗破土,这场“三夏”接力赛仅用168小时,像极了一场“快闪”。

  麦熟一晌,龙口夺粮。今年夏收,凸显机具足、服务强、进度快、损失低四大亮点,全市投入3355台稻麦收割机,其中,30%是纵轴流机型,10公斤喂入量的收割机配备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高峰期,日收获面积超20万亩。这些智能高效的农机装备成为生产主力军,实现“成熟一片、收割一片”,杜绝“粮等机”现象,机收损失率显著降低。

  6月8日,淄博高新区种粮大户齐茂峰站在地头,看着收割后的麦粒流水般倒入运输车中,欣慰的笑容挂在脸上。6月11日,在高青县麦收现场,一台配备“AI损失率检测”的收割机正在作业,机身摄像头实时分析脱粒情况,自动调节滚筒转速至最优参数,将机收损失率从1.2%压降至0.5%,相当于每亩多收10公斤粮食。

  麦收的忙碌尚未消散,希望的种子已然入地。桓台县新城镇耿三里村的大田里机器轰鸣,25台金大丰、雷沃等高性能播种机紧随收割机后,在整齐的麦茬间穿梭。雷沃播种机显示屏上,株距18厘米、播深5厘米等数据实时跳动,开沟、下种、施肥、铺滴灌带一气呵成,轨迹笔直如线。农机按“四统一”标准完成试验播种,新翻的泥土里,饱满的种子正孕育着新一轮的丰收。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丰收,而是一场农业与科技的协同作战。”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服务科科长齐鲁涛指着电脑上的“三夏”智能调度系统说。

  丰收之后,粮食储存同样离不开科技助力。桓台科信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吕茂兴的自用粮仓,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通风防潮设备齐全,能择机卖粮,每吨可多赚200元。

  黑土地装上“物联网中枢”

  在桓台县启润农业合作社,1300亩地块在电脑屏幕上的“爱科农”系统中呈现为三维模型。负责人孙城点击其中一块田介绍:“土壤墒情传感器每30分钟上传一次数据,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8%时,系统会自动触发滴灌,去年春旱时节,就靠它精准补水。”

  这块“云上农田”的硬件配置堪称豪华:地下滴灌管网让水肥利用率提升40%,多光谱无人机监测叶面氮含量精度达95%,北斗导航播种机行距误差控制在±2厘米。国正科技研发的会说话的移动智控水肥机器人,更是让农户开了眼。这套系统采用智能农机、水肥一体化新招,会看墒情“下菜”,让麦苗“喝得饱”,又不浪费肥料养分,平均一亩地比周边农户多收75公斤粮食。“有了科技的加持,麦田产量涨得快,亩产超700公斤。”孙城感慨道。

  “我们整合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可在平台实时监测全县30万亩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实现水肥药精准化管理,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管理体系。”中化现代农业华北大区总经理助理时立波介绍。如今种粮,数字赋能农业全领域各环节,通过“数字中心+服务点+种粮大户”的模式,规模种植户可以获得“耕、种、收、管、储”全产业链服务。

  “2019年以来,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10.5万亩,2024年新建1.5万亩、改造3.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达96.43万亩。”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正高级农艺师李国芳介绍,这些高标准农田中,不少实现了数字化。

  我市数字大田已构建起技术密集、服务完善的智慧农业生态。从田间传感器到卫星遥感,从智能农机到全产业链服务模式,数字技术贯穿农业生产各环节,既实现了水肥利用率提升、产量增加等实效,更推动传统农业向精准化、高效化转型,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科技内核”。

  “齐民29号”打破育种“天花板”

  在这场丰收盛景中,临淄区朱台镇传来的喜讯格外振奋人心。其高产攻关示范田种植的“齐民29号”小麦品种,经省专家组严格实打测产,亩产高达901.6公斤,成功刷新全市冬小麦单产纪录,成为这场丰收盛宴的生动注脚。

  在禾丰种业的分子育种实验室,董事长朱俊科点击屏幕调出数据:“从田间用光合速率测定仪测定的数据可以看到,‘齐民29号’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这组数据密码最终转化为901.6公斤的产量奇迹:比常规品种增产15%,相当于每亩地多收3袋面粉。

  目前,禾丰种业已培育国审小麦品种12个、省审小麦品种32个,年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居山东省第二位、全国第四位。多个品种表现突出,其中,“山农28号”以亩产856.9公斤刷新了2020年全国冬小麦的高产纪录,“齐民25号”以亩产820.4公斤打破了早熟小麦品种的高产纪录,“齐民27号”创黄河三角洲亩产600公斤奇迹。即将审定的“齐民32号”,因产量高、品质优,已受到多家种子及面粉加工企业的关注。

  从“齐民29号”创纪录到普通农户增产,淄博小麦产业已形成“五良”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良种播良田,“齐民29号”“山农28号”等品种表现突出;良法配良机,智能农机与跨区调度让收割无缝衔接;良制强保障,政策激励与农技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现在选种就像挑智能手机,要看‘芯片性能’。”桓台县种粮大户胡治勇滑动手机展示品种测试APP,内含抗倒伏、穗粒数等12项参数对比。他告诉记者,丰收离不开高标准农田的硬支撑:“今年春天有段时间少雨,但是咱浇地方便,手机上一点,地下铺设的滴灌管道就开始工作了,前后浇了三遍水,心里就有底儿了。”

  科技赋能化解天气挑战

  去年小麦播种期,气象条件“意外”好。冬前,气温偏高使积温增加,相当于抢回5至7天生长期;全生育期降水较常年偏多28%,全市累计降雨量173.3毫米,较上年偏多37.9毫米,中低产田土壤持水量达70%,为小麦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播种出苗到返青生长,每一个阶段都得到充分的水分滋养,旱地增产明显。

  但生长周期中,也遭遇了逆境气候。去年11月,全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导致麦苗出现旺长趋势。“如果冬前气温持续偏高,不利于旺长麦苗安全越冬。”当时,高青县花沟镇张家村种粮大户陈玉海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着急,有办法,冬前采用专用镇压器进行多次镇压,就可抑制麦苗过快生长。”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王士龙及时支招。

  全市16支技术服务团队在主粮生长期,扎进桓台县、临淄区、高青县等地,从播种到返青,专家们把农业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管麦田、防病虫害,为每个生产环节植入科技力量。

  正是这股劲儿,打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眼看着庄稼一天天长得壮实、整齐,陈玉海心里舒坦了,见人就讲:“科技种田,真管用。”

  面对气候挑战,科技力量成为关键变量。

  淄博气象部门为农业装上“先知系统”,在应对干旱方面成效显著。气象工作人员依托先进监测设备与数据分析技术,构建起精密监测网络,通过田间传感器实时收集气象数据,经超级计算机分析后,能精准预测气象趋势。今年5月,干热风预报发出后,桓台县农场主通过“桓农宝”APP获取土壤墒情,依据提示启动智能灌溉,精准水肥通过滴灌带直达作物根部。

  “当种田变成算法优化问题,产量提升就不再靠天吃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溯易指着大田中正在作业的滴灌带说。

  在淄博这片被物联网、大数据和生物技术重塑的土地上,“三夏”生产的定义正在被改写:它不仅是农时的更迭,更是一场农业现代化的压力测试,为“齐鲁粮仓”建设注入了更坚实的底气。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