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在场|顶流!博山“孝文化”IP出圈:三千人展演,两万人围观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2025-08-24 15:55:47


  “六月天气哪似火烧,路上那行人把扇摇啊……”8月22日下午2点半,颜文姜祠前的柏油路被太阳烤得发白,人声却像井水一样越打越旺,博山区孝文化民俗展演活动隆重举行,博山本地七镇街及莱芜、淄川、周村等地的29支民俗与锣鼓队伍,近3000名演职人员携手参与,吸引逾2万名群众现场观看。

阁子前村的民俗展演队伍在鼓声中行进。

  30年轿辇里的文化传承

  30多摄氏度的高温里,阁子前这顶充满岁月感的大漆轿辇,被十几名壮汉稳稳抬起——30多年前,它第一次载着“颜奶奶”从这里出发时,黑色的大漆还没有如今这么红润油亮。如今,在岁月的打磨下,轿辇的漆面像极了博山人遵循了千年的孝文化,历久弥新。

  这顶轿辇,是博山文姜庙会的“活化石”。

  “那时候,除了这抬辇子,还有奶奶棚的大门。没修之前,老一辈就开始掂得这个辇子,要做一个啥样式的?这样才打了这个辇子,修了奶奶棚的大门。”路清坤说,1992年,阁子前村请来杏花崖最好的木匠董维华打造这座轿辇。

民俗展演队伍行至文姜广场

  文献里的颜文姜故事,总带着些传奇色彩。《续翁姑因地记》记载她是颜回后人,公公来自邹邑。但对阁子前村的老人们来说,最珍贵的“记载”是眼前这顶轿辇。

  下午2点半,当21支民俗队伍分别从新博南路和人立大厦同时出发,扛轿的汉子们特意放慢了脚步。

  70岁的张翠兰是从博山镇朱家庄北村来的“亲戚”——自从1992年第一回跟着队伍来阁子前,30多年间,两村的村民在孝文化的熏陶下,以轿辇为“红娘”,结成了姊妹村。

  一名朱家庄村的老人指着轿辇上系的红绸,“这不是抬轿子,是抬着咱博山人的情谊。”

  从“娘家人”到“好姊妹”

  庙会上的热闹,藏在细节里。

  “今年我们准备了糗糕,象征我们大家黏糊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78岁的路清坤带领村里居民给来参加民俗展演的“娘家人”准备了午饭,汤汤水水,既管饱,还解渴降温。

  阁子前村的队伍始终有朱家庄村的姐妹们。

  “每年送‘颜奶奶’回婆家,轿辇走的就是颜文姜当年回娘家的路。每走一遍,故事就得讲一路。”78岁的李继泰老人坐44路车,特意从博山镇朱家庄赶来。

  “俺打小就听孝文化的故事,我们朱家庄每年都有好多人一起来参加活动,都连续十多年了。”李继泰老人指着人群里的张翠兰说,“这不,那些是我们朱家庄北村的,今年她们来了16个人帮忙,跟阁子前的乡亲们像是姊妹们一样。”

  这样的故事,在文姜庙会里俯拾皆是。

舞龙队伍来到文姜广场前

年轻人的鼓声富有朝气和活力

这支高跷队伍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

  民俗展演队伍里,有来自莱芜的,有淄川的,还有周村的——他们不是“外来客”,而是被“孝文化”故事串起来的“娘家人”“好亲戚”和“好姊妹”。

  正如八陡镇一位居民讲的:“我们都是颜奶奶的‘娘家人’,都是好姊妹。”

  孝文化的故事,在新时代有了新说法。

  “六月天气哪似火烧,路上那行人把扇摇啊,孝敬父母最为上啊,留于后人做榜样哪……”阁子前村81岁的王志芬告诉记者,阁子前村村民自编自演的这首民谣已经传唱了30多年,在民谣的熏陶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孝文化也可以通过这样通俗的方式进行传承。

展演队伍有序前行

民俗展演演绎神话故事

  孝文化长出了根

  “摸一把轿辇,沾沾孝心福气!”阁子前村的轿辇到达颜文姜祠,路两边的居民纷纷伸手去摸。

  “这抬轿辇是阁子前的,这是那‘正宗’。”一名市民挤上前摸着轿杆说道,今年庙会,这顶老轿辇依然是焦点。

  近年来,博山区把“孝文化”民俗展演当做发展文旅事业的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孝文化弘扬博山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民俗展演吸引更多的游客。

  没想到的是,这种“软实力”的展现的确管用,不但村庄的凝聚力增强了,而且为各村居之间的文化和感情交流,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精彩的展演让观众翘首以待

炎热的天气阻挡不了观众的热情

丰富多彩的民俗展演让观众笑容满面

  “咱们北山锣鼓队参加民俗展演,不是为了凑热闹,而是真心为咱博山传统文化敲锣打鼓,壮大声势,让咱博山的年轻人真正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孝文化的传承,应该比锣鼓声音更大,比咱们的展演更精彩。”北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向阳告诉记者。

  颜文姜祠被夕阳镀上一层金边,这也是文姜庙会最动人的时刻,千年的孝文化传说在一首首民谣中,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这悠久古老的习俗也完全融入了博山生活的日常,孝文化也不再是一种家庭生活的简单概括,而是村庄之间的感情交流,邻里街坊的关心爱护,时代传递的人间温暖。

  这样的人间温暖,永远不会落幕。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王晓明 王兵 李波)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