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风雨中的“暖心饭”:临淄一社区食堂为外卖小哥开出6元“管饱价”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2025-08-29 11:36:02


  “价格和口味都比较适合,我是一周差不多能来三四次吧。”“6元还能管饱,真的特别好!”……

  近日,淄博市临淄区雪宫街道东高社区的暖心食堂悄然走红,成为不少外卖小哥、环卫工人等新就业群体口口相传的“暖心饭堂”。价格亲民、菜品丰富、用餐灵活,这里不仅填饱了他们的胃,更温暖了他们的心。

  一顿简单实惠的用餐背后,是一座城市正在悄悄延伸的温情与善意。最初的零星尝试,到如今的多点开花,这样的暖心服务如何成为淄博这座城市基层治理的一道靓丽风景?记者进行了探访。

  6元管饱 温暖不打烊

  8月28日下午2点,虽已过了午餐正点,临淄区雪宫街道东高社区暖心食堂却依然热闹。欢声笑语中,几位外卖小哥正津津有味地吃着迟来的午餐。

  41岁的外卖员许清涛刚刚摘下头盔,盘子里盛着海带、豆角炒肉,他边吃边赞叹:“来得早的还有外带的卷饼,师傅手艺真好!”

  这一刻,这个最多可容纳150人同时就餐的社区食堂里,成了他们奔波路上温暖的“中转站”。

  就在早晨,临淄区的天空阴沉沉的。考虑到外卖小哥在可能到来的雨天更加需要快速、方便的就餐选择,社区食堂临时调整菜单,取消了日常供应的“大蒸包”,特意准备的卷饼,方便他们在恶劣天气中奔波,能迅速吃上热乎饭、重新投入工作。

  记者看到,当日的菜品十分丰富:豆丝卷饼配土豆丝、胡萝卜丝;辣椒鸡蛋卷饼;京酱肉丝卷饼搭配黄瓜丝……种类多样、营养均衡。食堂负责人介绍,“6元管饱”套餐面向临淄区新就业群体开放,外卖员、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可享受这一优惠。标准餐包含一荤两素,主食供应,每周还定期推出蒸包、卷饼等特色餐点。

  “自去年8月份食堂开业以来,就陆续有外卖小哥、快递小哥、司机大哥过来吃饭。”临淄区雪宫街道东高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宗健姿表示。为更好地服务这一群体,社区餐厅不断优化供餐模式与营业时间,根据用餐高峰时段灵活安排供餐,高温天气还适时推出消暑餐品。

  正值午餐时段,社区食堂里座无虚席。除“小哥”外,也有不少附近居民前来就餐。“价格实惠,味道也好,我们常来。”正在用餐的社区居民陈正平笑着说。这座嵌于便民服务中心的小食堂,俨然已成为周边群众口中的“人气厨房”。

  从免到付 善意有回声

  “一开始我们其实是免费为他们提供餐食,但后来小哥们坚持要付钱,说不付心里还不踏实。”谈起食堂运营一年来的变化,宗健姿语气温暖。

  东高社区规模较大,涵盖8个生活区、3400余户、超10000人,外卖配送需求旺盛。今年初,食堂工作人员注意到,不少外卖小哥在配送间隙前来询问能否用餐。社区随即与食堂合作方协商,每日根据预估多备餐食,逐步形成了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用餐服务的模式。

  起初食堂免费供餐,但没过几天,许多外卖员主动提出付费。后来,一家配送公司区域负责人也主动联系了社区,希望定价收费,“让小哥们吃得更安心”。经多方商议,最终定价为6元。“这个价格其实低于成本,但取‘六六大顺’的好寓意,也希望他们在工作中能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宗健姿说。

  随着6元套餐日益走红,如何实现食堂可持续运营?她透露,社区已与合作方统筹规划,除面向大众提供优惠餐之外,还承接周边企业工作餐配送服务。“通过多元经营实现盈亏平衡,既让居民、企业员工吃上放心餐,也让暖心服务长久延续,真正实现多方共赢。”

  全城开花 暖流正蔓延

  不止东高社区,类似的低价优质食堂正在临淄乃至淄博更多区域涌现。

  例如,临淄区闻韶街道辛东社区自去年7月起推出“社区食堂”项目,联合第三方机构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助餐服务,并对80岁以上老人和困难群体实行“5元管饱”,同时针对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专属优惠套餐。居民可通过网格群线上订餐,方便快捷。社区党委副书记于婷婷介绍,食堂运营方还会将部分盈利用于社区慈善基金,形成良性公益循环。

  今年6月,沂源县第二批共12家“骑手友好食堂”也正式挂牌运营。这些食堂专注服务快递、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推出10元“暖新套餐”,含一荤一素一汤,同样好吃、管饱、更暖心。

  临淄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两新”工委书记曹元刚表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以来,以社区食堂为代表的“友好商家”踊跃参与其中,不仅解决了“小哥”们“吃饭难”“吃饭贵”的问题,也繁荣了社区食堂,实现的“双赢”的良好局面。

  “越来越多的‘X元管饱’食堂出现,是淄博市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深化关爱服务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该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创新举措。”淄博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市委“两新”工委副书记刘志勇表示,他们以完善暖“新”服务平台为抓手,持续探索更多有温度、有力度的务实措施,不断提升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淄博市政协委员,山东理工大学淄博发展研究院院长王玲表示,社区食堂虽小,却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民生温度与发展善意。“这样的暖心食堂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节点。通过一餐饭的关怀,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体现出淄博在推动包容性增长、社区共同治理方面的积极努力。”她建议,可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这些暖心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既能确保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让更多新就业群体受益。

  一个个城市的暖心食堂,正悄然演变为一座城市的爱心名片。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刘文思 通讯员 武文涛 王程飞 孙帅 )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