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9-05 15:22:02
鲁中网记者 孙蕊 李庆宇
晨光熹微中,博山区池上镇营子村的桃园里已经有人影在忙碌。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世学穿着胶皮鞋在桃园里来回走动,查看桃子的长势。陆续赶来的村民提着桶进入桃园深处,抬手、摘果、入桶……很快在晨光里织就了忙碌的丰收图景。一枚枚鲜桃挂在枝头,寄托着村民们对丰收的殷殷期盼,更是营子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循着产业振兴的方向,营子村的鲜桃种植交出了一份硕果累累的答卷。
鲜桃丰收采摘忙
“进入九月,秋彤进入了采摘期,每天都有客商来拉货,平均每天采摘8000斤左右。”张世学介绍道。在张世学身后的桃园里,十几名村民分工协作,将枝头的鲜桃摘入桶中,不过半小时就装满了一辆小三轮车。在村后的临时分拣点,村民将带着露水的鲜桃进行二次分拣,破皮开裂的瑕疵果被挑选出来。来自青岛的客商将装好的秋彤桃抬进冷藏车,等待桃子装车完成后即刻启程,确保消费者能吃到最新鲜的秋彤桃。
营子村地处黑虎寨东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山区内温差大,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营子村的种桃历史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池上镇的三大名桃早生桃、油桃、八月酥,也在村里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
随着村里劳动力流失、桃树品种老化,营子村果蔬的产量和质量逐年走低。2018年,张世学当选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通过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合荒废土地100余亩,引入了一批新的早、中、晚桃品种。整地、种菜、打井、修路,村民们热情满满,投入到新品种的补苗、嫁接工作中。
营子村的鲜桃采摘期从六月下旬持续到九月份,三个月时间内,团圆蜜、秋彤、中油蟠、中桃金魁等多个品种的鲜桃依次登场、错峰上市,让消费者在不同时节都能品尝到营子村鲜桃的甜美。“今年八月,我们的新品种中油蟠15结果上市,一掰开果肉离核,口感甜脆,消费者好评如潮。”张世学从冷库里拿出储存的中油蟠15,依旧色泽鲜亮,“区里不少网红村书记都来帮我们线上引流,12个大果的礼盒售价88元,也是供不应求。”
党建引领破困局
看着百余亩桃树茁壮生长,张世学这个种了半辈子地的“老农民”颇为自豪。过去,受制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营子村全村132户,共310人,没有支柱产业,村集体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每年土地承包费不过一万出头,还时常有收缴不上来的情况。
“我从1999年就进入了村两委,村里种地种菜种树的好手都往外走,我也很着急。”2018年换届后,张世学带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在经过充分调研和学习后,决定发展鲜桃产业和蔬菜种植,誓要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带领村民走出乡村振兴的致富道路。
种地多年的张世学,深谙水资源对种植业的重要性,上任以后首先就在村里打了两个深水井。打井之前,每次缺水,村民都要挑着水桶奔波于河道和坡里,遇上旱天更是为难,辛苦奔波也浇不透干旱的田地。水井打了,新建的桃林还更新了水肥一体化系统,作物浇水不用互相争抢,村里的纠纷也少了。
张世学还先后去往陕西、蒙阴等地考察学习,入选山东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渐渐成了名副其实的“种桃能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后,品种试种成了首要任务。来自潍坊的青州蜜桃因为“水土不服”以失败告终,而产量高、价格优的中油蟠系列不仅表现优异,且市场收购价也十分可观,就这样中油蟠系列成为营子村桃园里的“新客”。
随着村里果蔬种植打开了场面,种植农业的配套设施也逐渐完善起来。水肥一体化系统,省水省肥又省力;保鲜冷库,村里不用慌着 “抢时间” 卖桃,能根据市场行情调整销售节奏,卖出更好的价钱……逐渐完善的配套设施给营子村的种植业 装上了 “加速器”,不仅解决了种植、储存、运输等环节的难题,更让村民们的种植信心越来越足。
富农产业惠民生
中油蟠系列新品种引进之后,新树成长期在三年左右,这三年没有收入只有支出,让很多村民心里打鼓。镇上的农业专家上门支招,可以尝试在桃园种植蔬菜,通过套种可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不少村民担心,林地里种蔬菜万一干扰了新品种桃树生长,岂不是得不偿失。
面对村民的担忧,农业专家推荐了新的套种技术,在桃林里进行科学种植,就能实现种桃和种树的“双赢”。新技术落地,营子村农业合作社依托桃园打造的蔬菜种植产业已颇具规模,2023年一年时间,套种的70余亩有机菜花、甘蓝等作物,就为合作社带来30万余元的收益。
“蔬菜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落叶和烂叶,成了桃树生长的天然肥料,能够起到菜果互补的效果。”张世学介绍说。根据间作蔬菜的特点合理搭配种植林下蔬菜,不但桃树长势良好,蔬菜也一茬茬茁壮成长,亩产可达5千多斤。至今,“以菜养树,以菜养工”的生产模式仍在稳步推行中,营子村也已发展成为小有名气的蔬菜专业村。
“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也不用去外面找活了,顾家增收两不误。”正在桃园摘桃的村民李庆华说,“加入合作社后,每天准时到桃园忙活,修剪枝叶、采摘鲜桃、分拣打包,每天一百来块钱,聊着天就干完了。”
从村集体收入万余元,到如今年收入稳定在二十余万元,村集体手里有了 “活钱”,办起事来也更有底气。 张世学说:“现在,我们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过年过节都能领到米面粮油,村里还兴建了活动广场,让老人们有地方遛弯、聊天。”
村集体的 “活钱”,不仅让乡村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更让村民们的幸福感、归属感不断提升。张世学感慨地说:“村集体富起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要把这些钱用在刀刃上,继续壮大产业、改善民生,让营子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村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