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9-24 16:24:06
鲁中网记者 孙蕊 王钰程
秋意正浓,淄川区罗村镇的黛青山富硒生态园内一派丰收的景象。占地800亩的黛青山软籽石榴进入采摘期,红彤彤圆鼓鼓的石榴如同小灯笼,压弯了枝头。
“这是我们的特色品种黛丹1号,色泽红润,入口甘甜,是我们今年的主打产品。”黛青山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锦超说,“看着这片废弃矿坑从黯淡荒山变成如今瓜果飘香的黛青山,我和父亲两代人十三年的坚守没有白费。”
红宝石挂枝头
金秋时节,黛青山富硒生态园的800亩石榴迎来丰收。放眼望去,满树火红的石榴如同红宝石一般挂满枝头。这抹石榴红顺着山势铺展开来,衬得翠绿的树叶愈发鲜亮,整个园区都浸在这份热烈的丰收色彩里。采摘工人们拿着剪刀进入石榴园,“咔嚓咔嚓” 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个红彤彤的石榴就落入框中。
“今年我们的石榴预计产量在20万斤,尤其是我们新品种黛丹1号和4号的产量有了显著提升,市场反响很不错。”张锦超从树上摘下一个红果,熟练地剖开,石榴籽颗颗饱满圆润,籽似红玉,晶莹剔透,“这是1号,口感脆甜。隔壁棚的四号果,果皮红中带黄,口感酸甜。”
石榴缘何在黛青山扎根?2014年,经过多次考察后,张锦超的父亲张汉修带回了20万棵的突尼斯软籽石榴果苗,希望这个新品种的石榴树能为修复中的荒山带来惊喜。然而一场寒潮打破了众人的希望,价值几百万的果苗几乎“全军覆没”。
“2016年一开春,我父亲全身都扑在山上,育苗、嫁接、研发。他也没什么基础,就一点点学。”张锦超说。如今,黛青山成立了科技研发中心,在张汉修和科研院校的联合开发下,“黛丹”系列5个品种通过中国林草植物新品种认定,成功申请1项发明专利及6项实用新型专利。黛青山软籽石榴被列入淄川区的重点农业产业,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双品牌”认证。
两代人治荒山
“黛青山上的老张和小张”的视频账号里,能看到老张在树下挥汗如雨的劳作身影,也能看到小张为石榴推广奔波的新思路新尝试。从岌岌无名的废弃矿坑,到现在瓜果飘香的黛青山,老张和小张这两代人,用十三年的生态修复实践,完美诠释了“两山”理论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落地。
时光倒回至2013年,创业返乡的张汉修,看到村里开采后满目疮痍的黑山,十分痛心。几经思索,他决定承包黑山,转型发展生态农业,既能进行生态修复,也能通过农业种植获得经济效益。
在张锦超的回忆里,父亲的这个决定一开始得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当时的黑山,就是一个无水、无路、无电的“三无”荒山,专业的开发商都望而却步,自己父亲一个门外汉能做的寥寥无几。不看好的声音和反对的意见,都没能阻挡张汉修,他就像“愚公”一样,打井、修路、填坑、架线……一边学习一边改造,仅用几年时间就有了生态园生机勃勃、花红柳绿的雏形。
在父亲的感染下,大学刚毕业的女儿张锦超也加入了修复黑山的行列。父女俩多次赴外地考察,在人社部门的牵线下,向大学和科研院所垂询,最后确定重点引种软籽石榴树。
“13年的时间里,我们累计投入1.8亿元,园区从400亩扩建到1500亩,不仅种植石榴树,还有油杏、蟠桃、猕猴桃等果蔬,将曾经的黑山变成了四季有果的花果山。”如今,黛青山的石榴名声在外,张锦超也逐渐明白父亲当年的坚持,“土地永远蕴藏着希望,我们汗水换来了如今的黛青山,看到硕果累累一切都值得。”
黛青山迎新生
2019年,张锦超带着石榴前往外地参展,得到客商的一致好评。“你们这石榴叫什么名字啊?”客商的询问让张锦超一时语塞,突尼斯软籽石榴经过张汉修的品种嫁接后,一直没有新的名字,张锦超也只能回应道“这是淄博的软籽石榴”,这次经历也促使张锦超把打造品牌的事情提上日程。
“黛指黑色,象征着过去的黑山,青山是现在,三个字就浓缩了我们十三年的努力。”确定了品牌后,张锦超马上着手打造包装、设计和推广,并且拿下了“双品牌”认证,黛青山软籽石榴也声名远播,吸引着客商和游客前来体验、订购。
今年,园区还推出了“认养一棵石榴树”的活动,首批认养的果树更是不负期待,枝头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果树的主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亲手剪下自己 “专属” 的石榴,体验黛青山石榴丰收的甜蜜。
张锦超说:“如今我们的产业园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加入果树种植,我们也免费为村民提供苗木种植和培育技术,带动村民就业100余人。而且我们还吸纳了大学生返乡就业,视频的拍摄团队都是大学生。”
黑山蜕变迎新生,青山常绿谱新篇。未来,张锦超计划依托一二三产业,向“农业+文旅+康养”多功能发展,打造集农、产、学、研、游为一体新模式,完成从荒山到种植再到产学研游的转型升级。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