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摄影家焦波和他的“爹娘山”

来源:鲁中网

2025-09-28 17:02:32


  鲁中网记者 孙蕊 王钰程

  9月26日,博山区源泉镇天津湾西村,一家影像艺术馆的开幕引起了不小轰动。

  以往,焦波的影像展都是在灯光明亮的展厅内,精心拍摄的照片巧妙排布在各个角落。而这次,他将艺术影像馆开在了自己的家乡天津湾西村,用17年的时间绿化千亩荒山,将属于天下爹娘的照片定格在“爹娘山”上。

  开幕式现场,千米长的红绸在会场蜿蜒,慕名而来观展的游客手持剪刀,与焦波一起完成了剪彩,“俺爹俺娘天下爹娘影像艺术馆”的牌匾也在挥舞的红绸中缓缓显露真容。

  不同于其他乡村艺术馆,“俺爹俺娘天下爹娘影像艺术馆”依山而建,傍水陈列,属于开放式展馆。没有墙壁的阻隔,没有相框的局限,照片就悬挂在山间。游客们沿着小路缓缓向前,一张又一张充满乡土气息的照片在乡村景致中铺陈开来。

  影像艺术馆的创始人焦波,正是天津湾西村人。1974年,他第一次给爹娘拍下照片,此后的30多年里,他用镜头记录下逐渐老去的爹娘。30多年的时间里,他拍摄了12000多张照片,记录下爹娘的点点滴滴。1998年,“俺爹俺娘”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焦波的爹娘前往北京为儿子的摄影展剪彩,这一次亮相也让天下儿女从两位山区老人的身影里,看到了自己父辈的模样。

  躺在床上睡午觉的爹娘,给娘剪指甲的爹,娘在村口守望的目光,提着刀杀鸡的娘,在院子里锯木头的爹……这些画面被焦波的镜头一一定格。这些生活里细碎的日常瞬间,被装裱成照片以后,成为了触动人心的艺术。部分照片结合陶瓷烧制技术,陈列在“爹娘山”的步道旁,与山间的草木、潺潺的流水、游客的欢声笑语一起,构成了“爹娘山”上动人的艺术风景。

  在山顶处,矗立着焦波拍摄的全村福。这幅长15米,高10米的全村福拍摄于2002年春节期间。当时还没有无人机,焦波站在高处的木架上,喊着“一二三,黄瓜”为全村人留下了这张合影。如今,不少村里人从远处赶来,从这张巨幅照片中,寻找着自己和故人的身影。

  “那个大槐树后面,穿着西服小褂的就是我。”

  “前面这个戴帽子的得是我老奶奶了,我妈还有印象,我的印象很少了。”

  “生我者爹娘,但培育我的也是全村的乡里乡亲。”焦波说,“我想为乡村写史,为农民立传,给农民留下一部影像史记,我想为天下爹娘立馆,让所有人能有个地方,去看天下人的爹娘。”

  秉持着这个摄影理念,焦波几十年如一日,用镜头记录爹娘、记录庄里乡亲。他的作品《俺爹俺娘》荣获首届国际民俗摄影比赛最高奖“人类贡献奖”大奖,成为轰动全国的摄影作品集,出版的同名散文集也备受好评。同时,他还执导了多部乡村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出山记》《淘宝村》等作品将镜头对准乡村的变迁与坚守,用最真实的镜头语言,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的多元面貌。

  “母亲一直让我回到家乡,当时我没当回事,没想到一个月后娘就走了,我就特别悔恨,我怎么没听娘的话,没有回来种地。”回忆起和娘的对话,焦波潸然泪下。也是怀揣着的娘的遗愿,焦波回到天津湾西村承包了千亩荒山,回来种地、栽树,让爹娘的生命故土延续,用个人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增添一分助力。17年开拓,“俺爹俺娘天下爹娘影像艺术馆”落地、开幕,每一张照片都无声讲述着爹娘的故事。开设在乡村的影像艺术馆,使乡土记忆和文化根脉更加具象化,定格了流逝的时间,也留住了乡愁。

  “当我走了以后,照片还在,照片的力量还在,照片的生命还在。”焦波说。爹娘山上的艺术展馆,以扎根乡土的姿态,是独一无二的 “乡愁容器”。它既吸引着远方游客前来寻味乡愁,也为乡村留住了最珍贵的文化根脉。

  从荒芜的偏远山村,到如今充满诗意的艺术展馆,天津湾西村走出的焦波,让小山村完成了从“村庄”到“景区”的蝶变之路,更是艺术为乡村发展赋彩的生动实践。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