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淄博新闻网
2025-10-10 09:24:34
□ 记者 于谦 王子文
“能收一点是一点,能抢一斤是一斤!”10月9日,在临淄区敬仲镇毛家村,村民崔良庆望着刚装满车的玉米长舒一口气。他一边指挥车辆驶向烘干站,一边念叨:“天气预报说后面几天还有雨,这些玉米可不能再等了。”
入秋以来,我市降雨天气格外频繁,“秋汛”态势已然形成。而气象预报显示,10月10日至12日,我市还将遭遇中到大雨天气。“收不了、种不上”,成为秋收关键期的严峻挑战。
雨里抢收:农户的担忧与盘算
气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今年累计降水923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53%,而10月起稳定性降水更是持续“发力”,且后劲十足。持续阴雨导致部分地块土壤水分饱和,甚至出现短时积水。
在桓台县,种粮大户胡治勇种植的1300多亩轮作大豆、玉米地饱受阴雨影响。10月2日降雨来临前,他仅抢收完七八十亩作物,剩余1200多亩地块因土壤泥泞,普通轮式收割机无法进场,收割工作被迫停滞。
无奈之下,胡治勇曾考虑租用履带式收割机。这类机械虽能适应泥泞地块,但成本大幅上涨——每亩收割费用达180元至200元,比常规轮式收割机高出一倍多。不仅如此,持续阴雨导致晾晒场地严重不足,若依赖烘干设备,每吨粮食又要增加百余元成本。
桓台县启润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城告诉记者:“往年此时,轮式收割机每日可收割百亩,如今却因田间泥泞无法作业。”记者走访临淄、桓台、高青等地发现,轮式收割机“趴窝”并非个例,履带式收割机虽能抢收,却效率较低,每日最快仅能收割50亩至60亩。
当前,我市大部分地块玉米长势暂稳,未出现大面积倒伏、穗棒霉变,但土壤含水量过高导致玉米秸秆支撑力下降,若后续再遇大风或降雨,倒伏风险将显著增加。
“按照往年农时,10月8日就该启动整地、播种。”胡治勇表示,等天气好转后,会第一时间组织大型机械进场,一边用履带式收割机抢收秋粮,一边同步启用烘干设备并开启自然晾晒,“两条腿走路”确保粮食尽快烘干归仓,减少霉变损失;秋种时则会适当加大小麦播种量,通过增加基本苗数量,弥补前期秋粮收获受阻带来的损失,把延误的农时“抢”回来。
提前谋划:烘干站里连轴转
面对秋汛困境,我市以“早预判、快响应、强协同”为核心,打响秋收抢收战,全力守护粮食安全。
在桓台县马桥镇东圈村,今年春天新建成的5000平方米烘干仓储中心,成为周边农户的“救星”。该中心由村“两委”与企业合作建设,配备300吨和200吨烘干塔各一座,虽因今年玉米水分普遍超40%,实际日烘干量从设计的500吨降至350吨,但周边600亩至700亩的玉米仍能得到及时处理。
走进烘干仓储中心,记者看到一派繁忙景象,满载湿玉米的农用车有序排队,经过过磅、脱粒、过筛后,玉米粒通过输送带送入烘干塔;几小时后,水分降至15%至16%的干粮输出,随即被货车运往各地。“现在干粮供不应求,1.1元一斤的价格,比湿玉米带芯收购价0.52元增值不少。”中心负责人孙希东说。为应对后续降雨,中心采取24小时轮班作业,全力提升烘干效率。
桓台启润合作社的前瞻布局也颇具代表性。9月底通过天气预报预判存在秋汛风险,10月初便提前备好履带式收割机,如今全部派上用场。去年建成的烘干塔同样发挥关键作用,运输车辆、铲车、脱粒机与烘干塔组成流水线,实现“人歇机不歇”,不仅处理自家粮食,还帮周边种粮大户烘干。
为给农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市农业农村局强化统筹协调,一方面引导农户抓好已收获玉米的晾晒烘干,另一方面搭建对接平台,通过官方渠道公布全市73个粮食烘干服务点位、138台烘干设备的地址及联系电话,为农户架起保粮“安全网”。
细致支招:帮农户把损失补回来
聚焦“颗粒归仓”,我市在10月2日便发布《关于做好“三秋”生产应对降雨天气的指导意见》,公布全市38名履带式玉米收割机机主联系电话。针对秋汛作业需求,目前已投入履带式玉米收割机77台,其中包含省内周边地市调运的18台,充实了作业力量。
同时,市农业机械事业服务中心联合山东科大公司共同开发了“齐农云”找农机小程序,该小程序作为公益性服务平台,可为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农机信息查询、供需对接等服务。
在硬件保障上,今年以来,全市新增“三合一”拖拉机、玉米收获机、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等智能绿色高效机具1379台(套),保有量超1万台(套),其中小麦高性能精量播种机达85台。
在收割策略上,农技专家给出差异化方案:对积水严重、玉米倒伏的地块,先疏通沟渠排水,再组织人工抢收,防止穗粒发芽;对成熟或接近成熟的小地块,利用雨停间隙集中机收,部分地块优先人工收割;对尚未成熟的地块,绝不盲目抢收,避免籽粒破损增加霉变风险,真正做到“统筹作物成熟度和农机匹配度,适期收获”。
科学备种:为明年收成留好“盼头”
随着玉米收割逐步收尾,小麦秋种随即提上日程。针对当前多地土壤过湿、黏重板结、透气性差的问题,我市遵循“适墒应变、抗逆精播、以技补晚,以促为主”原则,为小麦丰产夯实基础。
“秋种不是越快越好,‘地湿无晚麦’是关键原则。”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苗中芹强调,只要墒情适宜,小麦即便晚播几天,通过落实关键技术仍能奠定丰收基础。目前,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已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开展“一对一”指导,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
截至10月9日,我市秋粮收获进度已达53.21%,玉米收获进度达53.38%。
在这场与阴雨的“赛跑”中,我市科学预判、精准施策、高效协同,全力守护农民的“粮袋子”,让秋汛中的秋收秋种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