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藏在时光里的温柔回响

来源:鲁中网

2025-07-03 10:47:00


  车轮碾过柏油路面的沙沙声,像是时光老人在耳畔的絮语。父亲倚着车窗,目光追随着飞驰的风景,眼角堆叠的皱纹里藏着六十多年前的尘埃。那些被岁月封印的记忆碎片,在这个跨越六省、近四千公里的旅途中,被一双双温热的手轻轻捧起,重新拼贴成完整的生命图景。

  五十年代末的宁夏石嘴山,是父亲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篇章。年轻的爷爷带领着数百名石匠,如迁徙的候鸟般从山东奔赴宝成铁路建设现场。奶奶领着年幼的父亲,在工地旁搭起简陋的“家”。年幼的父亲听着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与震天的劳动号子交织成曲,看火星在铁锤与石块的碰撞中飞溅,宛如荒原上绽放的金色烟花。那些炽热的日子,连同工地上蒸腾的汗水、咸涩的风沙,一同烙进了他幼小的生命,成为贯穿一生的精神底色。

  然而,工地的艰苦与奶奶对家乡的思念,让这段旅程戛然而止。回到大山里的老家后,石嘴山的记忆如同被岁月反复折叠的宣纸,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未说出口的遗憾。父亲偶尔在讲述时,会不自觉摩挲着手指——那里仿佛还残留着石块粗糙的触感,可谁也未曾想过,那些沉睡的回忆竟会有破土重生的一天。

  六十载光阴悄然流逝,父亲的腿脚不再灵便,却总爱在夏夜摇着蒲扇,向晚辈们絮叨那段尘封的往事。他说石匠们肩膀上层层叠叠的补丁,说母亲在风沙中腌坏的咸鸡蛋,说月光下爷爷疲惫却坚毅的侧脸。这些零散的片段,都被哥嫂一一悉数珍藏。

  开启这趟旅程,是穿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一场跨越代际的深情告白。从泰山脚下的晨雾,到岳飞庙前的碑林;从壶口瀑布的雷霆万钧,到沙坡头连绵的金色沙丘,每一处风景都成了唤醒记忆的钥匙。父母坐在车上,像初次远行的孩童般紧贴车窗,母亲指着远处的风车惊呼:“这和老家的风车一样啊!”父亲则默默擦拭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里,惊喜与泪光交织闪烁。

  父母总带着老一辈特有的含蓄与牵挂。出发前,母亲反复清点装着晕车药的布包,念叨着“别乱花钱”;父亲则偷偷把攒了许久的零钱塞进我的口袋。旅途中,父亲面对景区昂贵的菜单,总要皱着眉头“批评”几句,却在尝到特色美食时,像孩子般露出满足的笑容。这些真实又温暖的细节,是他们表达爱的独特方式。

  当车驶到石炭井旁,在一处保留着当年风貌的影视基地前,父亲颤抖着扶着锈迹斑斑的铁轨,泪水却在眼眶里打转。眼前搭建的工棚、摆放的石锤,仿佛让时光倒流——他又看见了年轻的爷爷指挥施工,看见了母亲在炊烟中忙碌的身影,看见了自己蹲在石料堆里数星星的童年。那一刻,我忽然懂得,这场远行不仅是为了圆梦,更是让那段短暂的时空转移重新找到了安放的归处。

  如今,父母的相册里多了许多崭新的合影,每一张笑脸都浸着幸福的光晕。回到村里,老槐树下的闲谈中也多了新的话题,父亲会骄傲地向老邻居展示自己手机里的照片。而我依然会在饭后,静静听父母重复那些讲过无数遍的故事——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爱与牵挂,在代代相传的温情中,化作永不褪色的生命诗篇。

  孝顺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藏在琐碎时光里的温柔回响。它是熬夜规划行程时亮起的台灯,是旅途中随时递上的温水,是耐心倾听重复故事时的微笑。这份爱,如春日细雨般无声浸润心田,似冬日暖阳般温暖岁月,让父母知道,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孩子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依靠,是心灵永远的港湾。(鲁君道)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