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4-15

    16:49

    再现原山人艰苦创业的事迹

      

    再现原山人艰苦创业的事迹

      

  • 2017-04-15

    16:46

    原山精神誓言

       

    原山精神誓言

  • 2017-04-15

    16:45

    获国家发明专利的防火二轮摩托车

       

    获国家发明专利的防火二轮摩托车

  • 2017-04-15

    16:42

    参观山东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

     

      

    参观山东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

  • 2017-04-15

    16:39

    艰辛探索 世风扎根

        

     

      艰辛探索 世风扎根

  • 2017-04-15

    16:38

    孙建博:国有林场基层带头人的楷模

         

        孙建博同志幼年因病致残,1986年调入原山林场,1996年被任命为淄博市原山林场场长,2005年被任命为淄博市原山林场党委书记。

        孙建博上任之初,原山林场负债4009万元,职工13个月不开工资。孙建博同志大胆改革,勇于开拓,发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带领原山林场千名职工,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一举甩掉了“要饭林场”的帽子,使原山林场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0亿,年收入过亿元,集生态林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多产业并举的新型林场,成为全国林业系统的一面旗帜和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典范,为推动我国国有林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鲜活、有说服力、有学习借鉴价值的现实样本,为进一步破解我国国有林场发展困局,实现山绿、场活、人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5年9月1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作出批示,要求总结原山林场经验,供全国国有林场改革借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亲自视察原山,对原山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孙建博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自强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人物”、“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国有林场管理奖”、“山东省百位英模人物”等荣誉称号,受到了习近平、胡锦涛、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11年1月,孙建博同志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时代先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主要媒体对其先进事迹进行重点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 2017-04-15

    16:37

    采访团一行到达山东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

         

    采访团一行到达山东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

  • 2017-04-15

    14:40

    以李振华的故事为原型拍摄电影《留住青山》

    郑西坡演过李振华老师


    这部电影叫《留住青山》,故事就是以李振华老师的故事为原型。

  • 2017-04-15

    14:14

    安于清贫乐于奉献 洒向学生全是爱

     

      李振华自制的教学用具

     

      李振华的听课记录本和工作记录

     

      为学生缝补、理发、照明的生活用品

      李振华安于清贫、乐于奉献,洒向学生全是爱。从工作第一个月起就资助贫困学生,60多年来个人捐款108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100名,圆了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 2017-04-15

    14:20

    李振华熠熠生辉的人生足迹单

     

      李振华,江苏南京人,1937年出生,中共党员,1953年,年仅17岁的他从南京师大来沂蒙山区支教,历任沂源县韩旺小学教师、沂源县张家坡中学教师、教导主任、沂源一中教师、沂源县实验中学校长。扎根老区教育60余载,为了山区的教育,他无怨无悔、默默耕耘,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为改变山区教育面貌倾尽了全力,他从工作的第一个月起就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学生,60多年来,共捐献108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100余名。退休后又将大半生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献出,在他工作过的学校建立了三个基金会。1959年,他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先后8次进京,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公益人物、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2015年中国教育年度人物、2015年中国好人、山东省人民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首届感动山东十佳人物、山东省道德模范、十大山东好人、山东省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96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连续四届当选山东省人大代表。为表示对他的崇仰与感念,沂源的乡亲们自发捐款为他立了一座汉白玉半身雕像和“振华基金纪念碑”,并将他最早工作过的韩旺学校改名为“淄博市振华学校”。县委、县政府建立了李振华事迹展厅。中央、省、市电视台为他摄制了《情洒沂蒙山》、《蒙山牛》等17部专题片,以他事迹编写了《红烛》、《爱满天下》、《人民老师李振华》、《教师楷模》等作品,近200万字,以他事迹为原型的高清数字电影《留住青山》在全国上映,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关工委、教育厅等单位下文要求全省大、中、小学校组织观看,并作为学校对师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师德教育的生动教材。淄博市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李振华同志学习的决定”。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同志作出:“李振华同志的事迹十分感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应多予宣传鼓励大家向他学习。”的重要批示。山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学习李振华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省委宣传部组织26家各级媒体对李振华先进事迹进行了集中采访报道。《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在“教育脊梁”栏目中刊发了《李振华:洒向学生都是爱》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长篇报道。

      
      
  • 2017-04-15

    14:27

    李振华:耕耘奉献红烛魂 情撒沂蒙育新人

      下午1点45分,“聚焦特色小镇”精准扶贫媒体在行动采访团来到了李振华事迹展厅。

      李振华,17岁只身来到沂蒙,59年党龄的老党员,8次走进人民大会堂,65年扎根沂蒙老区,为国家培养各类优秀人才10000余人,先后获得市级以上荣誉96项,发起创建3个“振华奖学扶困基金”,累计捐款108万多元,2100名学生受到救助,巡回作报告3200多场,社会兼职31个。

     

  • 2017-04-15

    13:41

    种植樱桃脱贫致富 青年回家乡创业

     

     

     

      燕涯镇双泉村大樱桃种植,从1992年开始,是最早引进种植樱桃的镇。全村种植面积高达500多亩,有150多个樱桃种植棚,年产量高达100多万斤。在双泉村干村书记42年的刘宝吉说:“过去我们村穷的都是要饭的,我们就是靠种植樱桃帮助全村脱贫致富的。”

      据介绍从2015年开始,根据当地的环境和条件,发展生态旅游,在采摘旺季,一天游客可达1000多人次。

      放弃在北京高薪,回家乡创业青年艾伟说:“我希望可以通过做线上,做电商,帮助我们村继续发展下去。”

  • 2017-04-15

    11:51

    牛郎织女景区风光美如画

    牛郎织女景区

      牛郎织女景区位于沂源东南部,森林覆盖率92%,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具有中国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主题的古建筑遗址。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牛郎织女景区的地貌特征,逼真呈现了天上银河,地上沂河的奇观。

      毕部长介绍,牛郎织女景区认证非遗,此次参观牛郎织女景区和聚焦特色小镇相结合,能相辅相成互相带动。

     

  • 2017-04-15

    11:33

    沂源县中庄村去年苹果产量1.2亿公斤

    中庄镇党委书记周海明为记者团介绍中庄村

    中庄有机果品基地(资料图)

    游客到王孝春果园参观学习(资料图)

      沂源县中庄村位于沂源县南部,现有果林5万亩,其中苹果4.5万亩,被誉为“齐鲁高山林海,鲁中花果乡”,去年产量1.2亿公斤。

      沂源县中庄镇是“沂源红”苹果的重要产地,中庄境内无客水流入,无污染企业,水资源优良,土壤以沙壤土为主,有机质含量高,中微量元素适中。中庄镇党委书记周海明感叹,经过去年“聚焦沂源红”媒体在行动活动的大力推广宣传,中庄镇的沂源红苹果价格上去了,果农致富了。为了保护“沂源红”品牌的发展,防止市场上以次充好产品的出现,中庄镇开展了“美丽中庄行动”,在全村发放倡议书,开展诚信道德教育,不仅让村民富经济更要富精神。下一步,中庄镇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着力推进绿色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要求,打造“果业+文化+旅游+电商+扶贫”的发展新模式。

  • 2017-04-15

    10:40

    采访团一行学习朱彦夫的感人事迹

    媒体了解朱彦夫的感人事迹

  • 2017-04-15

    10:38

    朱彦夫家庭是目前唯一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毕荣青向媒体介绍朱彦夫的家人

      朱彦夫家庭作为第一届也是目前唯一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六个孩子都传承了朱彦夫的精神。朱彦夫的大女儿刘向华说,父亲在战场上顽强拼搏,在残疾程度重的情况下,还用坚强的毅力写书等等,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无论是做人做事教育孩子我们都始终牢记父亲的精神。我们始终记着父亲的话,做个善良的人,做个好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今天到现场的朱彦夫家人:大女儿朱向华,女婿刘春果;二女儿朱向荣,女婿马文彰;三女婿桑培民;四女儿朱向欣;儿子朱向峰,儿媳祝玉华,孙子朱帅宗(山东理工大学读大四)。

      孙辈中学业优秀但无法赶回来的是:外孙女刘艺卓(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毕业,现在国家商务部工作);外孙女桑亚娇(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现在国家工信部工作);外孙女魏玉姬(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朱彦夫曾说:“在别人眼里,我似乎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但我认为,幸福是有层次的。起初,自己走几步不摔倒就是一种幸福;在村支部书记岗位上,为群众多办点好事,也是一种幸福;苦熬7年,写成《极限人生》,奉献给社会,更是一种幸福。奋斗着就是幸福的。”

      在朱彦夫的孙子朱帅宗心目中,爷爷是最伟大的人,他身体上的伤痕是保家卫国的勋章。

  • 2017-04-15

    10:34

    朱彦夫事迹宣传教育基地

    朱彦夫事迹宣传教育基地

  • 2017-04-15

    10:11

    红石红土红沙 因此得名红山

      为了扩大村里的耕地面积,从荆棘丛生卵石满山到如今壮观的梯田,朱彦夫亲自视察,他说我上山有三种办法,一是直立行走,而是爬行,三是滚。世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干不到的事。朱彦夫上山能走就走,不能走就爬,宁可遍体鳞伤,也不停下爬山视察的脚步。红山梯田位于张家泉村正北方向,原是一片荒山,因红页岩覆盖而得名红山。梯田始建于1970年,朱彦夫带领村民利用冬季农闲时节,整山造田,1977年完成。共营造梯田78道,用石料20000立方,整地用土26000余立方,用人工8800多个,新增耕地70余亩。

      “红山穷山荆棘山,人行羊走无路经,梯田一层又一层,蜜桃苹果映山红。 ” 这首诗描写了红山梯田改造前后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毕荣青介绍,70年代左右,朱彦夫用残疾人的精神把梯田造出,这个梯田比别处的梯田要高,40年未被冲塌。朱彦夫对工作的的高标准、严要求正体现如此。我们要传承的正是朱彦夫精神,发扬他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苦的精神。

  • 2017-04-15

    10:05

    梯田一层又一层,蜜桃苹果映山红。

    红山穷山荆棘生,人行羊走无路径。梯田一层又一层,蜜桃苹果映山红。是村民为红山梯田写成的歌谣。

  • 2017-04-15

    09:59

    红山梯田建成历时7年

     

    红山梯田位于张家泉村的正北方向。

     

    朱彦夫带领村民历时7年建成红山梯田。
    为村民增加种植面积约70亩。

     

      

  • 2017-04-15

    09:57

    前往红山梯田

    前往红山梯田

  • 2017-04-15

    09:56

    果农人工给苹果授粉

    果农人工给苹果授粉

     
  • 2017-04-15

    09:47

    棚沟造地:手工人力打造 没有一丝水泥

     

      张家泉村支部村委委员张永臣介绍,建于1974年,1975年春天建成,并沿用至今。朱彦夫带领全村200余名男女劳力,利用冬季农闲时节,从1公里外的褚家山采运石料,在沟上建造高约两米、宽约三米,长一千五百米的石拱涵洞,保留泄洪功能。在涵洞的基础之上,填土造地40多亩。工程用石料7320立方,用人工13540个,填沟垫土13000余立方。

      毕荣青在现场向记者们介绍,朱彦夫在70年代就认为应该增加村里的农田,把村里所有的大山小山全部改造完毕,让老百姓的土地变多从而脱贫。棚沟造田工程,充分说明了朱彦夫带领老百姓整体脱贫。

  • 2017-04-15

    09:45

    毕荣青:棚沟造地工程量大


    毕荣青说,小流域治理的问题目前都是党委政府治理的难题,而朱彦夫在70年代就做到了,而且棚沟造地工程量大,实地去看更震撼。

     

  • 2017-04-15

    09:44

    棚沟造地现场

    棚沟造地现场

  • 2017-04-15

    09:35

    朱彦夫带动村民修建万方大口井 用拼命的精神干工作

     

      在朱彦夫的带动下,赵家村(现涌泉村)、万家村、山西万村、大刘庄村四个村的村民联合修建了该大口井。 

      工程始建于1971年2月,历时三年,1973年修建完成。大口井长52米,宽50米,深10米,蓄水量3万余方,解决了四个村的吃水难、灌溉难的问题。

      打井期间,有一次挖出了一块巨石,朱彦夫上前想把他拨在路边,连拨三次才把石头拨走,直到他的两条残臂鲜血直流也不在乎,在现场他只进行了简单的包扎。看到这一场景,一位参与挖井的村民动情的说:“你这不是当书记,你是在拼命。”朱彦夫确回道,“我这不是拼命,这是在享受,在朝鲜战场上那才是真的拼命。”看到清水流出,每一名村民都无法忘记朱彦夫的带领大家打井的日日夜夜。

      张家泉村72岁村民赵圣贵告诉记者,朱彦夫同志带领大家打出的水井直到仍然发挥作用,用以灌溉和饮水。

  • 2017-04-15

    09:18

    毕荣青和王书记在启动仪式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

    毕荣青在启动仪式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

    王书记在启动仪式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

  • 2017-04-15

    09:09

    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荣青讲话

    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荣青讲话

  • 2017-04-15

    08:42

    启动仪式在漫山桃花中举行

    启动仪式在漫山桃花中举行。

     路边都是桃花

    启动仪式现场迎来了不少张家泉村村民。

     

  • 2017-04-15

    08:44

    播放媒体在行动宣传片

      启动仪式现场播放了“聚焦特色小镇”媒体在行动宣传片。
    鲁中网正在视频直播精准扶贫·媒体在行动启动仪式。
     
  • 2017-04-15

    08:34

    “聚焦特色小镇”精准扶贫·媒体在行动启动仪式

      4月15日上午8:30,在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举行“聚焦特色小镇”精准扶贫·媒体在行动启动仪式。

  • 2017-04-14

    19:13

    毕荣青:希望此次媒体在行动我们能出手就成功

      “媒体是我自己的板块,此次媒体在行动,我们也做了慎重的前期工作,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公信力。希望此次媒体在行动,我们能出手就成功。”毕荣青说。

  • 2017-04-14

    19:02

    毕荣青:要学习先模人物的精神

      “这次我们媒体在行动用先锋模范人物作为宣传点,就是要学习这些先模人物的精神。”毕荣青说。

      毕荣青表示,要打开百姓的销售通道,这是我们这次媒体在行动的落脚点,要让宣传给百姓谋福利。

  • 2017-04-14

    18:48

    毕荣青:我们的策划要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

     

      “媒体在行动只靠媒体的单打独斗是不够的,我们的策划要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淄博市的大山深处的地方更需要产业扶贫,产业脱贫如何成为品牌,如何推向更高层次,媒体要发挥更多的动力。”毕荣青表示。

  • 2017-04-14

    18:42

    毕荣青:媒体在行动效果很好,媒体在行动是不能停下的

     

      “去年组织了几次媒体在行动,可以说全部成功,效果非常好。今年第一次的媒体在行动来到沂源,我们要把沂源的品牌宣传得更好。”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荣青说。“媒体在行动效果很好,媒体在行动是不能停下的。”毕荣青说。“我们也在思考下一步的媒体在行动做什么。”

  • 2017-04-14

    18:36

    沂源县农业局局长耿益民讲话

     

      沂源县农业局局长耿益民在座谈会上谈到,沂源是农业大县,多年来,农产品买难卖难一直困扰父老乡亲。沂源果品需要广大媒体的宣传引导,我们将全力以赴把沂源果品推广的更好。沂源的华盛果品公司充分调研搭建了齐鲁农产品交易中心,是省内唯一一家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也是全国首家开展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农产品交易市场。  
  • 2017-04-14

    18:33

    沂源县委书记王义朴在会上讲话

     

     

      “沂源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总体可以概括为山好、水好、林好、果好、景好、人好。”沂源县委书记王义朴在座谈会上说,去年聚焦沂源红媒体在行动真正把宣传变成了生产力,真正给沂源带来了福利。今年,媒体继续聚焦沂源,媒体在行动,沂源怎么办? 我们要把媒体聚焦沂源带来的效果持续扩大,为沂源老百姓带来更多、更大福利。

  • 2017-04-14

    18:26

    “聚焦特色小镇”精准扶贫-媒体在行动座谈会举行

     

      4月14日,由淄博市委宣传部组织举行的“聚焦特色小镇”精准扶贫-媒体在行动座谈会在沂源新城宾馆举行。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荣青主持会议。

  • 2017-04-14

    16:11

    刘昌法与群众鱼水情深,关系已是血浓于水

         

        “一个身上没有一点土,脚上没有一点泥的干部,不是合格的‘第一书记’”。这是刘昌法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经常在村里一住就是一个月,有时村里的老人做了好吃的会亲自给他送过去,他与群众鱼水情深,关系已是血浓于水。

  • 2017-04-14

    16:09

    “第一书记”刘昌法接受采访

         

        在焦裕禄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刘昌法的名字越来越被当地百姓熟知和传颂。自从选派为驻村“第一书记”,5年来,他扎根山区,先后带领两个贫困村走上致富路。2月14日下午4点,“聚焦特色小镇”精准扶贫.媒体在行动采访团在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见到了刘昌法。

  • 2017-04-14

    15:58

    整个村子可以容纳600人住宿和1500人就餐

      

     

    整个村子可以容纳600人住宿和1500人就餐。   

  • 2017-04-14

    15:49

    中郝峪村青年旅社

      

            

     中郝峪村青年旅社,可容纳64位客人,住一晚房费60元。

      

  • 2017-04-14

    15:45

    中郝峪村明天邮局

     

    “寄一封信给三十年后的自己。”中郝峪村的明天邮局里,一位阿姨正等待寄信人上门。

      

  • 2017-04-14

    15:43

    中郝峪村豆腐房

      

            

    中郝峪村豆腐房

      

  • 2017-04-14

    15:41

    中郝峪村水饺房

           

    “就是在这里让游客体验包水饺的过程,这就是包水饺小院的女主人。”在中郝峪村水饺房,赵胜建介绍说。

      

  • 2017-04-14

    15:40

    中郝峪村团支部书记赵胜建接受记者采访

       

      采访团来到了博山区中郝峪村,中郝峪村团支部书记赵胜建接受记者的采访。“就是要把我们的青山绿水推向中国,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赵胜建说。

  • 2017-04-14

    15:32

    池上镇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采访团品尝大碗茶

      “自去年‘聚焦齐长城’精准扶贫媒体在行动---走进桃源小镇活动举办以来,池上镇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以镇上的大樱桃为例,以往大樱桃每亩能卖到2万元,活动以后现在每亩卖到3.6万元,精准扶贫媒体在行动效果显著。”池上镇党委书记李林告诉记者。

  • 2017-04-14

    15:21

    中郝峪村-桃花溪桃园民居

     

      中郝峪村-桃花溪桃园民居,该片区以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为带动,通过沟域经济发展,形成乡村休闲度假、美食美味体验和以赏桃花、品鲜桃为特色的桃文化风情创意园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片区

      

  • 2017-04-14

    14:48

    近年来医院各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

           

     

        从过去的三层小楼到现在的六层面积8500平方的医疗综合楼,在医院工作两年的康复师赵咏春(上图)惊叹于近年来医院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说,相比两年前,现在医院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治疗水平方面都有了大的提升和飞跃,病患数量也大大提高。

      

  • 2017-04-14

    14:39

    打造“防、医、康、养”的区域卫生服务中心

       

      亓庆良说,打造“防、医、康、养”的区域卫生服务中心,为山区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方为根本。
  • 2017-04-14

    14:37

    走近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康复中心

       

      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康复中心,目前在这里有100多位病人,大多以脑中风为主。

     

  • 2017-04-14

    14:34

    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讲话

          

      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说,要想解决老百姓的痛苦,做的手术再多,医生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在康复医疗体系方面我们要做出一些拓展,医院康复科从成立至今已经18年了。”亓庆良说。
      “我们的手术随到随做,从昨天开始到今天做了12台手手术。”亓庆良告诉记者,他救助过的病人数以万计,最长时间的手术长达14小时。
  • 2017-04-14

    14:32

    集中采访活动第一站来到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

     
    “聚焦特色小镇”精准扶贫·媒体在行动集中采访活动第一站来到了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