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这个七夕,说说爱

来源:山东宣传

2025-08-29 09:45:00


  星空为幕,鹊桥为引,又一个七夕悄然而至。当朋友圈再次被玫瑰与礼物刷屏,一种普遍的矛盾情绪在不少年轻人中弥漫:为别人的甜蜜官宣点赞,却在自己的感情面前踌躇不前。

  这个七夕,我们谈论爱,但或许更想谈论的是,爱究竟意味着什么。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初婚年龄在不断推迟,男性平均初婚年龄已超过29岁,女性超过27岁。“晚婚”“不婚”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议话题。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年轻人还相信爱情吗?

  答案是:当然相信。一项覆盖8000多人的调查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年轻人表示“想谈恋爱”,尤其在30岁以下的男性青年群体中,渴望“脱单”的比例达到了85.9%。各种交友App火得不行,我国互联网婚恋用户规模已突破3000万人。2024年,超过359万用户在一交友平台发布过与“恋爱”相关的内容,“我想谈一场甜甜的恋爱”“谈恋爱吗结婚的那种”等话题在年轻人中获得广泛共鸣和传播。

  不难看出,这届年轻人依然渴望心动和陪伴,期待有人读懂自己的脆弱、承接自己的情绪——这种深层次的情感需求,从未退场。他们不再视婚姻为爱情的必然终点,而是一项需要能力、责任与长期经营的社会契约。

  因此,年轻人并非拒绝婚姻,而是拒绝盲目走入婚姻。晚婚,不等于“不愿去爱”,而是希望先让自己站稳,再握住对方的双手;不轻易承诺,但一旦选择,便会更加珍视。这不是浪漫的消退,而是一种更负责的爱的态度,对彼此负责,也不辜负自己。

  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当下,年轻人正以自己认可的方式,悄然改写“爱情脚本”。这些新的实践,看似偏离传统,却在精神内核上与古老的七夕传说一脉相承,那份对坚守、信任与勇气的推崇,从未改变。

  从“终身大事”到“日常小事”。传统观念中,爱情常被喻为“一辈子的事”,强调“搭伙过日子”。如今年轻人却更看重恋爱中的情绪价值、共同成长和相处舒适度。《2025一线城市青年婚育观全景报告》显示,54.6%的被调查青年把恋爱心态归为“随缘不强求”,真正说“智者不入爱河”的只有3.4%。他们不是不爱,而是“不想糊弄着爱”。相比一辈子的承诺,他们更愿意将爱情拆解为一个个温暖的细节,比如,一句吐槽后的安慰、一次加班到深夜的陪伴、一顿共同下厨的晚餐。

  从“标配人生”到“自定义模式”。过去,“结婚生子”是人生标配。但在这届年轻人眼里,爱情不止一种写法。有人享受异地恋,有人认可丁克,也有人计划结婚后生两三个孩子 ,还有人认为并肩作战、各自精彩比终日“腻歪”更符合理想。他们或许不急于领证,但恋爱中的浪漫一分未减:一起旅行、打游戏,在朋友圈里晒出对方送的奶茶和“小作文”。说白了,年轻人不是不爱了,而是更清醒了,他们把爱情看得更贵重。这种“宁缺毋滥”,恰恰是对爱情最大的尊重。

  无人机点亮夜空送出七夕祝福 图源|上观新闻

  

  在社交媒体时代,年轻人的交友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们对真爱的渴望却未曾改变。

  “搭子文化”下的情感新生态。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搭子社交”悄然成为年轻人情感需求的新出口。“饭搭子”“旅行搭子”“观影搭子”……看似割裂的情感交互,实则是年轻人在全面投入一段关系之前的探索与预热。通过不同场景的相处,了解别人,也看清自己。亲密关系不再是一步到位的“全套安装”,而是像拼积木,先拼出一个个小单元,哪天发现颜色、形状都对上了,再自然而然地合成更大的图案。

  物质基础与精神共鸣的双重追求。面对现实的生活成本,年轻人清醒地意识到:爱情需要物质支撑,但多数人并未走向“唯物质论”。今年上海市虹口区妇联发布的《虹口婚恋白皮书》显示,年轻人择偶最看重的因素是“三观相合”。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职业类别”等因素仍有一定影响,但不再是决定性因素。看着地铁中相互倚靠、夜市里同吃一碗烤冷面的情侣,他们不为迎合外界眼光而爱,只选择真正同频的人:既要能一起扛事,也能一起谈心,更期待“一起升级打怪”。

  数字孤岛与真爱渴望并存。尽管生活在算法推荐和即时通讯之中,许多年轻人却比以往更感到孤独。《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71.3%的受访年轻人认为太多的虚拟社交反而会加剧孤独,线下见面与真实相处被重新赋予价值。他们可能更为谨慎,不轻易被浪漫誓言打动,却愿意为真诚的关系投入时间与心力;他们可能更加理性,不再视爱情为人生全部,却更珍视那些促进彼此成长的亲密关系;他们可能更有耐心,不愿意被“适婚年龄”束缚,却始终保有爱与被爱的勇气。

  星河璀璨,爱永远值得相信。七夕的爱情传说跨越千年依然动人,正因为它回应着人类内心最深切的渴望:通过爱,超越孤独,彼此照亮。

  爱从未离开。它只是以更清醒、更自由的方式,持续发生。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