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网
2023-05-15 10:55:49
大众网记者 韩志磊 通讯员 高迪 滨州报道
滨州市以思想解放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有解思维,持续优化布局结构、统筹编制调配,聚焦部门履职成效、编制使用效益与编制动态调控关联不高,编制配置与绩效考核结合不紧等问题,通过编制配置与绩效考核协同发力,进一步树立质量效益导向,实现编制使用效益和部门服务质效双提升。
坚持效益导向,主责主业考核激发履职效能
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重点工作和全市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对各部门完成全市重点工作和主责主业履职情况监管考评,科学制定考核指标,细化完善评价标准,精准设置分值比重,持续加大推进力度。2022年,滨州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服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定量指标总分1200分,主责主业履行与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共占400分,占比达33.3%,在全省16市中占比最高,进一步发挥履职效能考评重要作用。
量化考核指标,考出履职成效。特色设置绩效考核补充完善指标(包括在省以上会议典型发言、工作经验做法推广、省系统内综合排名6—11名情况、对上争取、双招双引等),作为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有益补充,鼓励部门全面高质高效履职,调动干事创业积极性。
突出精准考核,检验干部实绩。对纳入主责主业考核的75个市直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和199个所属事业单位进行精准考核,市管干部围绕主责主业重点任务逐条作出目标承诺,年底依据任务完成情况按权重计入干部考核成绩,实现由“考部门”向“考干部”延伸。
围绕服务质效,开展全面评价。建立涉及639个工作领域8698个服务对象43490项数据的评价库,共收集52个市直部门、525家县市区部门1197条意见建议,在全省范围内填补党委部门服务评价空白,推动部门进一步转作风、促效能。
强化结果运用,以考核结果调控编制资源
以市直单位核定的行政编制总数为基数,综合考量、科学设定,全省首创衡量标尺。
同类标尺测算超缺基数。依据市直各单位行政编制占比与全省16市同类单位行政编制占比相比较的统一衡量标尺,测算市直各单位行政编制超、缺基数。
任务标尺测算编制增量。依据市直各单位近三年承担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任务数量,测算增加行政编制数。
考核标尺测算调控使用。依据市直各单位近三年年度绩效考核等次,结合其实际运行情况及履职监管考评情况进行编制调控,在全省率先建立部门服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结果与编制数使用直接挂钩的工作机制,对年度考核为“较差”或连续两年考核为“一般”的部门,核减1名编制,领导职数使用减少1职;整改后达到“良好”及以上等次的,根据工作需要,恢复使用核减的编制数和领导职数。
结合以上三种标尺,综合测算市直各部门行政编制及内设机构、科级领导职数调控数量。通过增强结果运用刚性,进一步发挥考核“度量衡”“风向标”作用,先后为32个部门单位核增、核减编制,为25个部门单位调整、优化职责。
盘活编制资源,赋能高质量发展
创新建立动态调控机制,运用动态调控机制建立周转编制池,盘活资源、调出活力、提升效益,满足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实施、重大体制机制调整、重点领域和重要事项的用编需求,确保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机构编制资源就保障到哪里。
整合精简。对市直部门现有行政编制进行动态调控,将收回编制全部纳入周转池,专项用于部门动态调控编制使用。经调控,共可收回16个市直单位行政编制121名;涉改行政内设机构由164个减至133个,精简19%。
调控收回。根据调控结果,对应减编且有充足空编的部门,收回空编;对应减编、但空编不足或者满编超编的部门,先收回空编,剩余应收回的行政编制明确为部门周转编制,按照“退二补一收一”原则,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空编。先后为20个统筹缺编的市直单位提供行政周转编制27名,实行专人专用、人走编收、循环流转,解决有编被占、不能进人难题。
按需周转。对应核增编制的,综合考虑外市同类机构机关及所属行政辅助事业编制情况,对承担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较重、编制缺额较大或存在新增职能确需增加编制的,进行充分论证评估,按程序研究调整编制。自调控以来,经市委编委研究,为党建引领、经济建设、创新引领、安全保障等重点领域增编21项,核增行政编制8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