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新选育马铃薯亩产3032.47公斤!东营盐碱地综合利用又有新突破!

来源:大众网

2022-07-04 09:38:13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马宝涛 通讯员 贾鹏 东营报道

  “经实收测产,新品系‘Z1281’亩产量达3032.47公斤!”6月29日上午10时,在位于东营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称农高区)的“耐盐碱优质马铃薯突破性新品种选育”项目耐中度盐碱马铃薯品种测产验收现场,专家郑重宣布:“创造了马铃薯在千分之五盐碱地上的单产新纪录!”

  现场宣布测产验收结果。

  当天,在这里选育的7个马铃薯新品系分别进行测产验收。由于刚下过雨,土地泥泞湿滑,给采收增加了难度,工作人员手工刨挖后,再经清洗、分拣、装袋、称重等程序,新鲜出土的马铃薯在地头堆码成垛,接受“大考”。最终,表现最为出色的为“Z1281”,亩产量达3032.47公斤,它由由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山东省农科院共同选育。

  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绝症”,是一种低产的土地。全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其中5.5亿亩可利用,是一笔“沉睡”的宝贵资源,“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董事长梁希森说,东营市拥有盐碱地340万亩,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高的盐碱地之一。

  农高区含盐量为3‰-5‰的盐碱地上进行的马铃薯和碱蓬间套立体多元化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田。

  2017年,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山东省农科院,共同承担了山东省良种工程——马铃薯耐盐碱育种项目,在农高区设立研究基地,成立近30人的马铃薯育种及栽培专家团队,联合国内外18个科研机构,收集6700余份不同的种子资源,进行耐盐碱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协作攻关。

  喜“酸”的马铃薯种到盐碱地里会怎么样?一场事关盐碱地综合利用,事关中国人民端牢饭碗的种业翻身仗,在东营打响。

  从常规育种到耐盐碱育种并不容易,“常规育种是优中选优,但在盐碱地里育种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最难的就是没有育种的‘材料’,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回忆起几年来的选育经历,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总经理胡柏耿说,他们刚在东营大田里育种时,种植了300多亩地,一亩地3500棵,“就活了几棵苗子,植株小、叶片小,一时看不到希望,心情也五味杂陈。”

  经过连续5年的试验研究和科学选育,他们今年在农高区盐碱地农业技术综合集成示范基地建立了65亩耐盐碱马铃薯试验基地,包含中度盐碱地试验田25亩,轻度盐碱地示范田40亩。其中,在中度盐碱地试验田共收集资源材料642份,品系2932份,品种60个,单株151个组合约1.5万株用于耐盐碱评价筛选。“为了能种出真正耐盐碱的马铃薯,我们对这块实验田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对土壤进行挖掘、搅拌、再平整,目前基本实现平衡,为育种选种奠定基础。”手捧刚刚挖出的沾满泥土的马铃薯,育种及栽培专家崔长磊笑着说。

  育种及栽培专家和农民喜悦地展示测产验收的马铃薯。

  “中度盐碱地上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耐盐碱优质马铃薯突破性新品种选育项目测产专家组组长曹春梅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下一步,将对产量最高的“Z1281”同期在国内其它盐碱环境开展区域试验,如果产量稳定、品质优良,就可登记为推广应用品种,成为率先育成耐中度盐碱且具有商业化价值的马铃薯新品种。

  6月29日,“耐盐碱优质马铃薯突破性新品种选育”项目测产专家组在对新选育出的耐中度盐碱马铃薯新品系进行测产验收。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