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世界自然遗产 鸟类与城市共享未来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2024-10-29 10:25:37


  芦荻飘雪,候鸟飞临,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与以往相比,今年的黄河口多了个新身份——世界自然遗产。

  7月26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全球新增23处世界遗产。其中,中国的北京中轴线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包括山东东营黄河口、上海崇明东滩、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辽宁丹东鸭绿江口5处候鸟栖息地,其中山东东营黄河口占总面积的63.52%。

  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一道,它们同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

  候鸟迁徙

  全球有9条候鸟迁徙通道,其中4条从我国经过,分别是东非-西亚迁徙通道、中亚-印度迁徙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环西太平洋迁徙通道,其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候鸟数量最多。

  这条迁徙通道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系统内,由北极经东南亚,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纵贯22个国家。每年,全球250多种5000多万只水鸟经由这条通道迁徙,完成停留、换羽、越冬、觅食和繁殖。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满足世界遗产名录第十条标准,“是生物多样性原址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总面积879.88平方公里,主体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申遗和候鸟保护,保护区均是主角。

  单看鸟类。

  1992年,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建区时,保护区有鸟类187种,目前是37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5种、38种鸟类种群数量超过全球总量1%。

  每年候鸟迁徙季,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捕食、栖息、翱翔,中转、越冬、繁殖。也因此,这里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东方白鹳

  东方白鹳是东营市鸟。

  1997年,保护区首次发现东方白鹳。目前,保护区东方白鹳累计繁殖幼鸟3724只,成为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

  2003年,1对东方白鹳首次在保护区筑巢繁殖。今年,东方白鹳在保护区成功繁殖202巢526只。

  保护区建有133个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巢,人工巢和天然巢密度很大。保护区管委会高级工程师王安东说:“因为食物充足、幼鸟养得活,这里的东方白鹳产卵多,平均每巢3枚,多的有五六枚。”

  东方白鹳,这种曾经的候鸟,成了妥妥的留鸟。

  东营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还是“中国黑嘴鸥之乡”。目前,保护区黑嘴鸥繁殖种群稳定在1万只左右,是全球第二大繁殖种群。

  保护区管委会工会主席吕卷章说:“湿地质量好不好,鸟类最知道。”

  明星物种

  今年,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首次在保护区繁殖;丹顶鹤野外繁殖达14巢,越冬数量达320只;朱鹮成功孵化幼鸟20只。

  20世纪40年代,黄河三角洲曾有朱鹮分布。如今,重新引进的朱鹮,已经适应保护区含盐量3‰—5‰的水,适应了大风和风暴潮,不仅成功繁育了后代,今年还有一对被放归野外。

  吕卷章说:“大的环境改善是朱鹮适应的前提。”

  不仅是鸟类。

  调查发现,保护区现有兽类20种、爬行类9种、两栖类6种,鱼类193种、昆虫512种、甲壳类148种,软体类108种,无脊椎动物534种。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0平方公里,其中湿地面积多达1130平方公里。这里是世界上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

  再来看植物。

  黄河东流入海,不仅带来了淡水和泥沙,还带来了珍贵的种子。黄河口有常见于西北的罗布麻,有属于甘蒙系的柳树,有原产于干旱荒漠区的柽柳。

  调查发现,保护区植物种类已由1995年的393种增加到685种。保护区已划定野大豆保育区7.46万亩、陆海全梯度植物封育区6万亩、生态保育区2万亩、柳树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1634亩。

  湿地修复

  历史上,黄河三角洲每年有4次汛期,自然力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和环境。可一度,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缺水、干旱、联通不畅、物种入侵等对候鸟栖息造成巨大的干扰。

  自然和人类的力量同时被调动,用生态的办法修复生态。保护区先后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形成了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

  保护区管委会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周立城说:“针对淡水湿地、盐沼湿地和近海滩涂,保护区实施了从陆到海的全梯度系统治理。”

  淡水湿地实现全天候补水,实施了水系连通,共连通水系241公里,近3年补水5.3亿立方米。淡水湿地的活力被重新激活。

  盐沼湿地主要恢复盐地碱蓬。曾经的盐沼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5.2万亩,变成了绿海滩、红海滩。

  近海滩涂则主要治理互花米草。2023年11月,全国互花米草综合防治工作现场会在黄河口召开。几年来,保护区共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通过翻耕+围淹、刈割+翻耕、人工刈割3种方式,互花米草清除率超过99%,“绿色沙漠”重焕生机。

  迄今为止,保护区已投入13.6亿元,修复湿地超过30万亩。

  王安东说:“植物的多样性是湿地鸟类生境的基础。近几年,我们在湿地修复中开始更多关注植物。”

  穿行保护区,可以看到成片的芦苇,其间水道相通;可以看到形态不一的生态岛,不同的水鸟在深水区、浅水区和岛子的漫坡上停歇。

  吕卷章说:“湿地的问题要靠引水、输水、蓄水、管水一体解决。港湾型的生态岛扩大了边际效应,可以满足不同鸟类栖息需要。”

仙鹤飞临的沼泽湿地(张晓龙 摄)

  东营是胜利油田所在地,油气开采为地方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如今,核心保护区的296口油井已全部退出,一般控制区的1242口油井已自然退出42口,其余的将在采矿权到期后有序退出。另外,确权海域、盐田、养殖坑塘和居住人口的退出也在有序推进。

  水的引进与连通、人类活动的减少与退出,进退之间,黄河三角洲的环境越来越好。直接的结果是,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站在保护区监测中心的显示屏前,200余处视频监控和各个管理站的实时情况可以一键调度。目前,保护区争取中国科学院等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支持,成立8家野外监测和科研教学平台,构建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的智慧监管体系。

  拥有鸟类博物馆、黄河入海口、天然柳林等特色资源,保护区着力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每年接待科学考察、社会实践、生态研学10万余人次。

  全域优化

  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创建区、东营全市域的湿地保护和修复,这是一个逐渐扩大的保护圈层。

  就保护力度而言,世界自然遗产管控要求相当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全部位于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能得到最有效的保护。

  来到东营,不必到保护区,你即可以感受到湿地与一座城市如此贴合,联系紧密。

  东营是一座建在湿地上的城市,全市湿地率高达41.58%。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东营有近海及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5类14种湿地类型,湿地总面积4567.73平方公里,约占山东省的1/4。

  2018年,东营荣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朱岩芳说,东营湿地保护修复有机制机构、有规划立法、有生态修复、有保护监管、有科普教育。

  东营市有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湿地保护协调领导小组,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林草资源和湿地保护监督科,事业单位改革还新组建了东营市湿地保护中心。

  2017年获得市级立法权以来,东营湿地保护立法按照一年一部的速度在推进,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备的法规体系。《黄河口国家公园条例》已被省人大常委会列入2024年立法计划。

  东营还创新建立了森林湿地长制。全市共设森林湿地长1370名,市、县、镇、村四级均设立了森林湿地长制办公室,形成了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护在村的责任体系。

  10月15日—17日,2024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在东营举办。这次会议和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创建国家公园一道,将使东营的自然保护拥有新的视野、跃上新的台阶,并接受新的标准来考量。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原标题:世界自然遗产,鸟类与城市共享未来——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纪事

  记者:陈永生 通讯员:赵坤

责编: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