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全面加力、攻坚突破!东营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岗位工作状态观察

来源:大众新闻

2024-11-08 08:31:16


  进入11月以来,山东省东营市各行各业全面加力、攻坚突破,以实绩实效确保实现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在这里,荒芜的盐碱滩上崛起了临港产业园,曾经的小型实验室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科研阵地,看似普通的西红柿成了村民致富“密码”……

  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一条条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一个个科研创新的忙碌身影,一片片孕育希望的田野沃土……时下,黄河三角洲地区秋意正浓,更为浓烈的是东营各行各业全面加力、攻坚突破的工作氛围和以实绩实效确保实现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信心。

东营港10万吨级原油码头(陈仕钊摄影)

  干事创业有力

  发展“脉搏”强劲

  日前,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利港风电码头,中船海装东营基地生产的10MW海上风电主机及轮毂组合体顺利完成吊装作业并离泊,运往海上风电施工现场安装。看着这个“大块头”逐渐驶出港口,赵磊和“队友们”脸上不禁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裴滨滨摄)

  来到广利临港产业园这些年,为了能让项目尽快落地,东营市广利临港产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磊和团队主动放弃了周末休息时间,虽然会有身体上的疲乏,但每当听到园区里的打桩声,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一种充实而热烈的豪情就会油然而生。

  自2006年来到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赵磊在产业发展“战线”已经走过了第18个年头。从刚来时在招商窗口帮着企业办理项目手续,到做入区项目审批,再到从事招商,赵磊和许多同事一样,见证了许多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开发区招商机制的迭代升级和开发区的日新月异。

  “还记得多年前我跟着一位客商到广利港选址,当时这里还都是荒草茂盛的沟沟壑壑,一眼分不清东南西北,客商只好通过自己车上的指南针来判断方位。”回忆起最初的建设场景,赵磊依然感慨不已。

  但荒芜的盐碱滩最终没能“敌过”一群干事创业者。凭借着利好政策、资源与平台的支持,赵磊和她的团队对企业产品的价格机制、经济运行指标、安全环保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全面了解,以不服输的韧劲和真诚服务的态度将一个个优质项目“拿下”。如今,广利临港产业园已发展起了高端盐化工、有色金属、海上风电以及港口物流四大产业。近两年开发区举全区之力发展的海上风电产业园也从无到有,借助山东能源集团“链主”作用,按照“资源带产业+整机带配套”模式全速挺进新能源产业,吸引了28个优质项目签约落地。

  让他们感到自豪的一件事是,在当地政府“拿地即开工”“四证合一”等多重要素保障下,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投资25亿元、占地700多亩的金雷重装海上风电核心部件数字化制造项目,从开工建设到试生产仅用了15个月。

  更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作为龙头企业,金雷的到来也为产业链发展凝聚起力量,众多产业链企业来到开发区洽谈合作,希望落户产业园。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加速集聚,基本构建起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完整产业链条。如今,受益于产业集聚效应,广利临港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已由最初的110亿元增长到480亿元。

  和赵磊团队一样,科瑞油气全球营销中心总经理王兆稳和团队近期也是忙得连轴转。先是筹办了一场100余家全球顶级油气公司、油服公司参加的2024能源行业展望会暨科瑞油气新品发布会,接着参加“国际范”十足的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短短一个月时间,他们吸引了来自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尼日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余个战略合作伙伴,签约意向合作金额超10亿美金。

  得益于区里持续集中推介,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断扩大了供应端、市场端的世界朋友圈。截至目前,企业营销服务网络覆盖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2个地区服务中心、零配件仓库,累计向全球销售设备超过10万台套,产品和服务应用于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油气田。

  创新动力十足

  企业“智”造向“新”

  今年48岁的王一业,从事高分子材料研发已有20多年时间,从初出茅庐的研究员到如今利华益集团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副主任,他见证了高分子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亲历了利华益集团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实验室破解一个个科研难题、拿下一个个订单的过程,每每看到团队研发的产品达到定制化要求,王一业内心都无比满足。

利华益集团鸟瞰(资料图)

  “在利华益集团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实验室,我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王一业说,从2020年来到东营市利津县,他与利华益集团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实验室共同成长,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科研阵地。近日,实验室里又传来了好消息,王一业和他的团队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新型PC/ABS改性产品,团队成员们正忙着对新开发的PO/ABS改性产品进行流动性、韧性、刚性等一系列实验。“这种材料将被用于汽车内外饰,对电镀附着力以及在极端温度和湿度环境下的适应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挑战,更是对我们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考验。”王一业说。

  “我们的目标是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定制化产品。”王一业告诉记者,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上游基础原料的优势,他们仅用两周时间就为新能源车企定制化开发出了测试样品。2021年,当利华益集团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实验室正式投用时,王一业就知道,这将是他科研生涯中的又一个起点。实验室主要根据订单需求进行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定制化产品的研发,而王一业丰富的经验和集团的基础原料优势,让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屡获突破和认可。

  利华益集团的高分子材料产品,从上游炼化装置生产的基础原料,逐级延伸至下游化工新材料领域、终端材料应用领域,数十个牌号的高分子材料产品满足了下游多元化的应用需求。在汽车内外饰件、功能部件等领域的应用,有效实现了汽车轻量化,降低了汽车能耗。

  “我们开发的部分合金树脂已经实现工业转化,产品性能优异,市场反馈良好。”王一业自豪地介绍,以无卤阻燃PC/ABS合金产品 WY-A240为例,这款产品结合了PC材料的高耐热高抗冲和ABS的易加工耐化学性,同时强化了环保阻燃特性,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截至目前,利华益集团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已经累计开展了25个PC/ABS合金及PC改性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王一业相信,随着实验室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将研发出更多前沿的成果,为高分子材料领域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根据客户需求,给出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同样也是马浩然所擅长的工作。身为东营市云帆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制造研发部经理马浩然,带领团队为胜利油田胜利动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量身打造的智能管控系统已于日前正式投用,智能管控系统让胜动集团实现从订单下达到成品发货的整个产品生产过程的智能管理。

  “在胜利油田胜利动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部署生产智能管控后,我们建设完成了工厂建模、销售管理等九大内容。”马浩然介绍,由此,胜动集团产品的准时交付率提升30%,产品交货周期降低37%,生产效率提高 25%,库存周转率提升 40%。

  像胜动集团智能管控系统这样的定制数智化产品,马浩然的团队已经完成了20多个。马浩然所在的东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依托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胜软云帆”,聚焦东营区域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切准企业不会改的难题,助力企业明晰转型路径。截至目前,创新中心累计服务东营区域大中小企业1000余家,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 360余个。

  沃野良畴育新景

  乡村振兴有盼头

  11月2日,走进东营区“武王红”西红柿产业园的大棚,翠绿的藤蔓上挂满沉甸甸的西红柿,“尝尝看,味道甜得很!”种植户张小素摘下一颗成熟的西红柿,递给记者。

东营区六户镇武王村西红柿丰收

  咬上一口,皮薄、沙瓤、甜度高、水分多,浓浓的西红柿味溢满口腔,唤醒了儿时的记忆。

  在六户镇武王村,一个农民有3亩左右的西红柿大棚,一年毛收入就能达到18万元。走出大棚,张小素夫妇忙着将刚采摘好的西红柿往货车上码垛,准备外运,“西红柿现在可是'摇钱树’啊,虽然辛苦一些但是能挣到钱我们很开心。”张小素揩去额头的汗水,乐呵呵地说。

  2019年前后,武土村开始利用盐碱地适合西红柿生长的特性,成立“武王红”西红柿产业园,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还有效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

  张小素作为种植西红柿的“老把式”,在武王村可以称的上是“西红柿首富”,承包的3亩地大棚,一年毛收人就有18万元,让张小素夫妇的腰包早早地就鼓了起来。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产业发展才真正有奔头。”武王村党支部书记宋金亮告诉记者。

  在武王村,种植西红柿等各类蔬果已经发展成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小小的西红柿,成为武王村村民最有“钱”途的大“柿”业。

  小西红柿成为武王村村民致富“密码”,盐碱地里的创新成果也让黄三角大片不毛之地长出了更多“希望的种子”。

  今年秋季,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多了一套宽16米、高4米的轨道式龙门新设备,育种工作者称它为植物的“CT仪”。连日来,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宫中桂异常忙碌,因为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测试评价中心提升项目进入了验收阶段。从去年年底项目批复以来,宫中桂就全身心地扑在项目建设当中,项目建设主体就是这套轨道式龙门设备,即耐盐碱作物田间高通量表型鉴定平台。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效果图。(资料图)

  说起这套设备,宫中桂非常兴奋。“它是目前全国生物育种领域专业性最强、换轨技术最复杂的田间高通量植物表型鉴定平台。我们联合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团队在研究了全国近十套田间表型鉴定平台的基础上,不断地模拟、推演最终确定了这套技术可行、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的换轨方案。”宫中桂向记者介绍,通过异向变轨,平台数据采集面积会更大,极大地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它就像是植物CT仪,能在30秒内完成对植株多种表型的精准测量。”宫中桂解释,生物育种是一个复杂而漫长而的过程,其中植物表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更是耗时又费力,育种工作者往往需要一株一株地测量、观察、记录、统计作物的表型特征。而耐盐碱作物田间高通量表型鉴定平台作为生物育种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它搭载了高光谱、激光雷达、工业相机、热红外等仪器设备,实现了高通量、快速地获取植物株高、生物量、营养元素等多种表型数据,极大地提高育种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缩短作物品种选育进程。

  截至目前,黄三角农高区累计搜集保存种质资源3.5万余份,筛选培育了鲁誓6号、圣稻1909等作物新品种。“今年冬季,平台将正式投入使用,为推动咱们盐碱地生物育种快速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宫中桂说。

  (大众新闻记者杨珂 李广寅 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孙川 孙乐佳 孙娜娜 )

责编: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