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从“窗帘之约”到乡村田野,东营文明新风吹遍城乡每个角落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5-07-08 14:18:53


  近日,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水社区的楼栋间,几个银发身影已经忙活开了。常红大妈揣着个磨旧的小本子,熟门熟路走到吴文清老人家楼下,她习惯性地仰头一望,“嘿,窗帘拉开了!”常红拍了张照片发到群里,低头在“1615”这个数字后面添了一笔。四年多、1600多个清晨,“金水大妈”志愿服务队和吴老的这份“窗帘之约”,风雨无阻,一天没落下。

  “走,下一家!黑天咱再过来瞅瞅。”常红招呼着老伙伴们,脚步不停。在金水社区,103位高龄独居老人都和“金水大妈”们有着这份心照不宣的牵挂。窗帘拉开,平安报到;窗帘紧闭,就得赶紧去看看。这简单的约定,暖到心坎儿里又不打扰老人清静。社区治理的温度,就藏在这些不起眼却情深义重的日常里。

  在孩子们眼里,她们是慈祥的“隔壁奶奶”;街坊邻居提起她们,都竖大拇指叫一声“银发明星”。这些“闲不住”的明星们,还常常化身“和事佬”,哪家有啥情况,社区有啥需要,居民有啥想法,她们总能摸到第一手“情报”。

  “金水大妈”这支队伍,是东营28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57万多名热心志愿者的生动缩影。社区搭好台子,志愿者们热情唱戏——照顾陪伴、巡逻站岗、组织活动,大家伙儿干得起劲,志愿服务成了扎下根来的日常习惯。这股精气神,实实在在变成了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今年,地处黄河尾闾的东营又捧回了“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这座年轻的城市用实实在在的文明赢得了认可。

  这份蝉联,靠的是东营下真功夫抓长效。“我们扎扎实实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大家一起建设文明城。”从上到下拧成一股绳,全民共建共享的文明长效机制越来越扎实。

  这股文明新风,不光吹在城里头,也吹遍了乡村田野。在垦利区垦利街道七村,村民刘慧芳把自家小院拾掇得干干净净,凉棚下支起桌椅,小菜园绿意盎然。进入旅游旺季,她家的“入海口”富硒大米饭、罗氏烧鸡、柴火炖这些地道农家味,馋得游客挪不动步。“以前在外打工,离家远挣得少。哪想到围着转了半辈子的锅台,如今成了‘金饭碗’!”刘慧芳笑得合不拢嘴。这些年,七村推进移风易俗,铆足了劲发展乡村旅游,在土里刨金,靠旅游致富,“全国文明村”这块牌子,来得实至名归。

  文明风景绽放在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东营市美术馆的“一眼千年”文物展旁,无人看管的文创小摊前摆着收款码和“诚信购买”的小提示。摊主乐呵呵地说:“咱隔段时间就对对账,卖出去的东西和收到的钱一分不差!东营人讲诚信,自觉着呢!”

  为让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东营每年推出400多个“文明实践在身边”重点项目。田间地头、社区街巷建起文明实践基地、公园、家庭站,把好文化送到家门口;试点建起文化社区、书院,打造高水平的文明实践“样板间”。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推出“精彩365”、“五彩节日在东营”、“五为”志愿服务、“村晚”、“村超”等文化活动。同时,东营大力实施“德润东营”品牌提升工程,树典型、学先进,让榜样的力量照亮人心。截至目前,东营市已有54人登上“中国好人榜”,105人获评全省道德模范及提名,458人当选“山东好人”。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李广寅 杨珂 通讯员 李娟)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