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东营市正加快构建“151”科技创新体系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2025-10-16 15:58:24


  10月15日,东营市科技创新平台能级跃升新格局新闻发布会召开,东营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晓慧,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富杰,山东产研中科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巴悦生,东营市悦来湖数字经济产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东开数科(山东)产业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宝,山东海科创新研究院院长朱丁伟参加。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晓慧介绍,近年来,东营市科技局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的战略部署,将统筹推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关键抓手,通过重塑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贯通成果转化关键路径、构建全链条孵化生态、深化市场化机制创新,推动创新平台体系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赋能”整体跃升,为东营市高质量发展筑牢平台根基。

  重塑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

  当前,东营市正加快构建“151”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建设了国家盐碱地技术创新中心、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系统优化全市科技力量配置。在此背景下,东营市科学技术局以实验室体系重组为契机,积极融入国家和省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初步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动、梯次衔接的实验室布局。在国家级层面,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建成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高效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集聚包括郭旭升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229人,创新形成济阳页岩油富集理论,指导探明页岩油资源量105亿吨。在省级层面,完成3家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新批复建设4家,覆盖生物医药、海洋装备、油气开采等重点领域,其中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山东省海洋油气水下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是全省地球海洋领域唯一由企业牵头的省级实验室,正集中攻关2000米级水下采油树等关键技术。在市级层面,创新实施“法人化注册、市场化运作、课题化管理、绩效化评价”改革,完成两批次133家市重点实验室重组,企业牵头比例达81.8%,带动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提升至46.37%,位居全省首位。下一步,东营市科学技术局将坚持使命导向与应用牵引,构建功能清晰、协同联动的实验室体系,年底前完成市级重点实验室第三批重组,总量控制在200家左右,实现标志性产业链覆盖率超过80%,全面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

  贯通成果转化关键路径,建设中试基地与概念验证平台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为系统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驱动产业创新升级,东营市将概念验证与中试熟化作为关键抓手,构建贯通“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落地”的创新生态,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提供一体化支持。在概念验证环节,正积极布局建设首批市级概念验证中心,为早期科技成果提供技术可行性评估、商业化前景分析及原型开发等服务,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初期风险。在中试熟化环节,已建成省级中试示范基地5家、市级中试基地9家,覆盖高端化工、石油装备、生物医药等7大重点领域。其中,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累计实施中试项目27个,成功转化9个;功能陶瓷材料中试示范基地建成8条标志性中试产线,带动5个项目实现产业化。在服务支撑方面,全市各类中试基地累计为企业提供中试服务141次,实现技术服务收入超3600万元,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0家,培训技术经理人402人次。下一步,东营市将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效能,推动概念验证中心专业化布局,促进中试基地标准化提升,并试点打造一体化转化平台。通过将中试基地嵌入产业园区,有效促进上下游联动与资源高效利用,加速形成集群化发展新格局。

  构建全链条孵化生态,推动孵化器高质量发展

  国家近期修订了《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标志着孵化器发展进入聚焦产业创新、强化标准引领的新阶段。新办法设置了“标准级”和“卓越级”两类,引导孵化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更加强化产业属性、投资赋能和加速效应。目前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孵化载体53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7家、市级30家,形成了覆盖各层级、各区域的孵化网络。2024年孵化场地总面积超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1836家,毕业企业91家。孵化器已成为培育科技企业的重要阵地,2024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余家。东营经开区软件园聚焦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培育了锐智星河数据科技等新兴企业;胜利大学生创业园创新“1+1+1”运营模式,累计孵化企业410余家;东营高新区能源信息港推动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5个软件产品获评省首版次高端软件。下一步,东营市科学技术局将推动现有孵化器对标提升,力争3年内推动现有国家级孵化器对标转建为“标准级”,并培育2-3家“卓越级”孵化器,深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反向孵化”和聚焦特定领域的“定向孵化”模式,建立孵投联动机制,优化全市创新创业生态。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市场化新型研发机构

  国家和省级层面持续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的规范发展与能力提升,省科技厅近日起草了《山东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通过制度创新破立并举,进一步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充分释放其创新动能。东营市将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已建成省级16家、市级10家,形成了政府主导、院地合作、企业自主建设三类模式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有效强化了公共服务、对接了国家资源、激发了市场活力。在机制创新方面,普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治理机制,通过成果内部优先转化、作价入股、利润分成等市场化方式,构建“需求-研发-转化-收益”闭环链条,孵化企业572家,获专利700余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91项。在自我造血方面,通过需求牵引、共投共担等市场化机制,形成研发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共赢局面。稀土催化研究院建设的车用脱硝分子筛生产线(一期)已投产,高端氧化铝生产线即将投产,2024年销售收入2868万元,2025年预计超6000万元。下一步,东营市科学技术局将紧扣新型研发机构“定位新、组织新、功能新、机制新”的鲜明特征,以实施分类评价与动态管理为抓手,推广“企业出题、协同答题”的攻关机制,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机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改革永无止境,创新决胜未来。东营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与系统升级。东营市科学技术局将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务实的举措,推动平台体系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更高效赋能产业升级、更精准引育创新人才,为东营高质量发展构筑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大众新闻记者 杜美萱)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