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5-07-23 10:04:49
□ 赵晓昕
今年以来,为争夺万亿规模的即时零售市场,美团、阿里、京东三家平台开启了两轮声势浩大的外卖大战。上半场京东、美团围绕“加码”骑手权益保障、抵制“二选一”等展开;下半场竞争更加白热化,阿里开局就投入500亿元补贴,美团随之跟进,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史上规模最大的补贴战”序幕。
在外卖平台的宣传口径中,大手笔砸下的百亿补贴,被冠以“创造增量空间”“激活消费动能”等响亮的口号;面对“烧钱冲单”的质疑,平台则祭出“自保”“应战”“被动卷入”等说辞。然而,这些都掩盖不了外卖大战正在不断摊薄行业利润、持续恶化行业生态的严峻现实。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的再次约谈,不仅戳破了外卖大战的单量泡沫,也给掩耳盗铃的平台一记当头棒喝。
外卖大战被叫停时,一个问题也随之浮现。若真如平台所言“不得不卷”,那这场“停不下来”的混战,究竟利好了谁?相比在夹缝中生存、利润被极限压缩的商家,以及用高强度劳动换取高收入的骑手,那些沉浸在“薅羊毛”快乐中的消费者,看似是眼前唯一的“赢家”。然而,这种“赢”真的可持续吗?
健康的竞争本应是市场的活力之源,能促使企业不断改进和创新,推出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但如今的外卖大战,早已异化为一场畸形的零和博弈,平台只依赖见效最快的价格竞争,而忽略了价值竞争、服务升级,也并未拿出与庞大单量相匹配的资源,去解决配送效率优化、食品安全保障等核心痛点问题。
“幽灵外卖”阴影未散,眼下,又有不少餐饮店被爆出实行堂食外卖的“双标”策略。媒体调查显示,同一家餐厅,堂食用新鲜食材现炒,外卖却用冻肉预制菜,不仅食材有两副“面孔”,外卖分量也比堂食少20%至30%,这甚至成了心照不宣的“行规”。这种明目张胆的“双标”,正是低质低价“内卷”漩涡催生的毒瘤之一。
价格战越是疯狂,就越是挤压合理的利润空间。商家为压缩成本不惜降低品质标准,导致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下降,不仅侵蚀消费者信任,更是在釜底抽薪,摧毁餐饮行业的立身之本。长此以往,“劣币”必然会驱逐“良币”。当整个外卖生态围绕低价运转,消费者暂时薅到的“羊毛”,终将以服务质量下降、食品安全隐患剧增,以及可选的优质服务空间被挤压为代价偿还。
从长远看,健康的市场需要搅局者和竞争者。今年2月,京东洗牌外卖市场,推出为骑手缴纳社保等权益保护措施时,舆论场多是叫好的声音。然而,愈演愈烈的无底线价格战,只是在低价低质的泥潭里反复打滚,既重创参与其中的市场主体,也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事实早已证明,没有一家平台仅靠烧钱就能构筑自己的“护城河”,也没有一家企业能长期靠“内卷”占据行业优势地位。
令人忧心的是,互联网巨头们的“战火”,正从外卖蔓延至酒旅等领域,熟悉的“亿级补贴”剧本再次上演。消费者在比价之余,更需审视自己的需求,除了低价,是否同样渴望干净卫生的住宿、真实无滤镜的展示、不被大数据杀熟的公平服务?而投身新赛道的平台们,又是否愿意并能够在这些最基础的保障方面发力?
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可以让平台间的竞争变得克制,成为终结“囚徒困境”的契机。而此后,消费者的觉醒同样刻不容缓。面对层出不穷的价格战、补贴战,与其被“羊毛”牵着鼻子走,不如冷静自问,自己究竟想为怎样的商业模式投下赞成票?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