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山东 |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来源:中国网

2025-10-28 19:28:44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考察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嘱托千钧重,奋进硕果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机制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两翼,全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打通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自2013年以来,全院累计有127个品种、494项技术入选国家或省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荣获国家科技奖励11项、山东省科技奖一等奖29项,助力山东农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现代化种质资源库里,5万余份种质资源在低温环境中静待“唤醒”,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战略底牌。

  “我们已建成覆盖全省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尤其在‘济麦’系列和耐盐碱作物育种方面实现系统性突破。”小麦玉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开昌的语气中充满自豪,“2024年全国推广面积前三的小麦品种,有两个出自我们这里。”

  在东营的盐碱地上,“济麦60”创下在含盐量高达3.3‰的土地上亩产511.88公斤的奇迹;“齐黄34”大豆也在往昔的不毛之地茁壮成长。这盐碱地里的丰收,凝结着农科人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攻关。

  科技成果,不能锁在柜中,必须播撒在大地上。在位于德州市齐河县焦庙镇的“吨半粮”核心示范基地,专家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正通过“舜耕科技一键帮”数字平台精准研判农情。植保无人机、物联网传感器、智能收割机……现代科技与古老土地深度融合,绘就出一幅智慧农业的新画卷。

  “我们通过‘科技合伙人’等创新机制,彻底打通了成果转化的通道。”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曹新有介绍,“仅‘济麦’系列就已累计推广6亿亩。‘舜耕科技’平台汇聚了近700位专家,农民‘扫一码’,方案‘马上到’。”

  专家服务团的车辆,常年穿梭于乡间小路。从沂蒙山区的果园,到胶东半岛的菜棚,再到鲁西北的麦田,山东农科人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需要技术的地方。

  科技,最终目的是惠泽于民。在齐河县焦庙镇示范基地,种粮大户李建国手捧金黄的玉米,笑容灿烂:“以前种地靠经验,心里没底。现在靠数据,‘舜耕科技’的专家就是咱的‘定心丸’!手机一拍,视频一开,办法就来了。”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齐鲁大地生动上演。老农人通过终端与专家视频连线,新农人则熟练操作智能装备。冬小麦播前播后双镇压精量均播栽培等技术精准到田,丰收的根基越筑越牢。

  奋翼乘风起,沃野绘新景。从实验室的幽蓝微光到田间的金色麦浪,从源头育种创新到终端产业兴旺,山东农科人以智慧和汗水,将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着坚实而温暖的山东力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网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出品)

责编:

审核:孔艳

责编:孔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