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赋能产业扶贫 科教创新让服务队在农村“永不撤离”

来源:鲁中晨报-鲁中网

2020-06-17 09:02:00


  耿军正在淄博市农科院的试验基地里“伺弄”他的棉花,通过新技术种植的棉花抗病能力更强,而且减少用工增加收入。

  赵庄村种植的“鲁山雪菇”,是村民脱贫奔康的希望。资料照片

  在科技精准扶贫启动仪式上向扶贫村代表赠送科技扶贫政策汇编等材料。资料照片

  文/图 记者 孙银峰 通讯员 陈茜茜 王刚 石晓静

  2019年10月,科技部印发《关于通报表扬一批科技特派员及组织实施单位的通知》,决定对92名科技特派员、43个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山东共有3名科技特派员和两个组织实施单位获通报表扬,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耿军榜上有名。这是对他个人30多年科技助农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淄博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认可。

  致富桃跨越山水根植淄博

  从黄河岸边到鲁山之巅,科技扶贫工作正在淄博大地上不断结出硕果,也在不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一个个新品种,一个个新项目,为农业新旧动能转换赋能,成为扶贫脱困的重要载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产业担当。

  博山区池上镇赵庄村是鲁山山麓的一个小村,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水果口感特别好。这里也是耿军担任科技特派员的村庄之一,2016年耿军精心从青岛市农科院引进了“国红”桃子新品种,经过培育最终种在赵庄村的果园里。村民们发现,耿军带来的这些桃树不仅品相好、早熟,而且离核,口感特别好,更加甜脆,保质期长,市场价格自然卖得更高。

  于是,这里的桃枝变成了宝贝,对于修剪下来的桃枝,附近农民都捡回家,在自己的桃树上嫁接。“我们这里种了几十年的桃了,大家都发现这个品种比传统品种好,于是纷纷进行接穗,第二年就能结果。去年我们这边普通桃子只能卖到几毛钱一斤,但是这个品种可以卖到3元/斤。一样的投入,这个品种的产出能高好几倍,这是实打实地帮着我们脱贫致富。”池上镇赵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吉新说。如今“国红”已经在周边农村得到大量推广,今年池上镇的种植面积保守估算也得有3000亩。

  同样的品种,还在高青县唐坊镇魏寺村形成规模种植。同样担任该村科技特派员的耿军将“国红”引入到魏寺村,高青益丰蔬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魏兴生很快将其落地到合作社进行培育。“这个桃子品种特别好,最初耿院长免费为我们送来了树苗,经过3年的培育,去年品相好的桃子卖到了8元/斤,一亩地可以实现2万—3万元的产出。”魏兴生说。

  为进一步增加合作社农民收入,魏兴生带领合作社进行育苗繁育,如今已经形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产业链,成为村民致富的工具。而耿军指导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大棚西红柿也迎来丰收,一个大棚收入10万-20万。

  科教创新赋能 产业立农兴农

  这样的尝试让村民发现,不论是种地还是种桃,传统的种法是不行的,要想富还得加上点科技元素。不仅增收增效,而且省时省力,这让他们对于科技更加尊重。更深刻领会到培育一个科技致富产业,对于一个村庄脱贫致富的重要性。

  王吉新说,2016年冬天,耿军和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赵庄村调研时,意外在山上发现了一种珍贵的野生蘑菇。当时刚下了雪不久,天很冷,按理说不可能有野生菌类。于是,耿军将蘑菇带回了实验室,进行科学观察和研究培植。历时3年,终于培育出了“鲁山雪菇”。

  谈起培育“鲁山雪菇”的经历,耿军说看到这个菌种眼前一亮,三九天长出来的蘑菇必定不凡。于是进行了若干栽培和实验,经过温度、湿度、PH值、光线、空气五大要素的反复实验,先后使用了六种培养基。“最终去年成功培养繁育了这个菌种,种植了5万棒,我们将其命名为‘鲁山雪菇’,口感好,营养价值高。”

  6月14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赵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吉新正在筹备建设一个培育菌种的大棚。“我们要把‘鲁山雪菇’当成脱贫致富的幸福菇和生态菇。这是村集体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产业兴村的重要依托。”王吉新说,今年春节前产出的“鲁山雪菇”一度卖到30元/斤,而且供不应求,遭遇疫情的极端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蘑菇全部存到冷库中,几个月过去了,口感和品相几乎没有变化。“如果不是这个品种,数量这么多的蘑菇肯定就销不出去了。如今蘑菇又重新进入市场,整体来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今年我们正在计划建设培养菌种的大棚,耿院长要把育种的绝活也教给我们,到时候我们就可以自己培育、自己养殖了,今年计划村集体收入增收10万元。”

  产业赋能 留下永不撤离的服务队

  耿军是442名科技特派员中最有典型的一个代表。他说:“咱们农业科技人员最大的愿望就是老百姓丰收,最大的价值也在于帮助老百姓丰收,让老百姓从科技进步中增效,这也是我们的使命和获得感的由来。”

  在帮助群众科技扶贫的路上,不仅有着耿军这样科班出身的高手,还有一批植根于大地上的“土专家”。沂源县科技局举荐淄博众擎食品有限公司组成沂源县燕崖科技扶贫服务队,公司总经理吴传纲担当服务队队长。注重发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走出一条“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联合路子。

  山东山珍园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成立了池上镇科技扶贫服务队,在赵庄村建立了农科驿站,开展了一系列扶贫工作。农科驿站分别在赵庄村、聂家峪、泉子村、池埠村、小峰村、山东山珍园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6个农民科技培育基地。自2019年以来,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余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600余人,科技服务队加强与省、市农科院专家和省农业大学、省果树研究所的合作。把科技服务做到田间地头,另外积极探索网络与科技服务的结合,通过创建各类专业微信群等科技平台,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淄川蓼坞农科驿站运营主体是淄博市北园府食品有限公司。2019年10月,在科技部门支持下,组建蓼坞农科驿站,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脱贫攻坚工作。针对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驿站在组织部的支持下,与山东女子学院合作,利用多媒体开展直播带货活动,淄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向坊为蓼坞小米直播带货,现已收到90余万元的订单。女子学院在驿站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与驿站一起推广宣传农科知识,更好地服务三农。

  对此,淄博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于秀栋表示,在科技扶贫中要有平台思维、生态思维,通过建设科技扶贫服务平台,带动贫困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也是科技部门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科技部门以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农科驿站为载体,组织载体内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根据贫困村需求,定向开展产业帮扶和科技指导服务,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农村群众提供综合性农业科技服务,打通精准扶贫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农业科技园区8个,国家级星创天地8家,省级农科驿站46家,其中,25家农科驿站建在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园区龙头企业与20个贫困村签订了科技帮扶协议,获批省科技扶贫转化应用科技成果10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2个,示范带动了扶贫工作重点村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增强了脱贫致富能力。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特色产业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为农村留下一支永不撤离的科技服务队。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鲁中网微信二维码

最新新闻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关注鲁中网微信(lznewscn

新闻热线0533-5355377,线索奖最低50元,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