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
2020-09-22 09:08:00
两位抗美援朝老战士精神矍铄。
1952年8月1日,李同盼和王秀云的结婚照。受访者供图
李同盼(前排右三)所在的手术组赴朝前合影。受访者供图
朝鲜战友牺牲前赠送给李同盼的急救箱。
赴朝参战逢蜜月 救死扶伤“夫妻档”
经历战争洗礼 李同盼王秀云夫妻更懂得和平的珍贵
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追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淄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淄博市档案馆、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老兵,你好!抗美援朝的淄博印记”系列报道,通过志愿军老战士的回忆,通过一件件与抗美援朝有关的实物档案,再现战场烽火岁月。
“欢迎,欢迎,咱屋里坐!”9月16日上午,在临淄区张家新村一栋居民楼里,李同盼、王秀云夫妻热情地招呼《抗美援朝的淄博印记》报道组成员的到来。两位老人满脸笑意,走路步履轻快,说话铿锵有力,精气神十足!
老夫妻同忆峥嵘岁月
李同盼非常健谈,思路清晰,一点也不像91岁的老人。他说自己的父亲早在1938年初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唐县人民政府成立后第一任葛公村地下党支部书记。很小的时候,他就被父亲送到当地抗日小学学习。受父亲进步思想熏陶和抗日爱国教育影响,10岁就当上了儿童团团长,领导儿童团站岗、放哨、送信、宣传抗日救国。因表现优异,15岁的他被破格吸纳为中共地下党员。
1947年,李同盼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8月,被分配到察哈尔军区卫生学校学医,后作为技术骨干培养对象被派送到当时的中国医科大学外科深造。“站在卫生工作最前线,我们是新医学的技术工作者,我们是新中国救护的先锋……”说到这儿,李同盼还高兴地唱起了中国医科大学的校歌,歌词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从1949年1月被分配到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团直属医院外科到解放战争胜利,我当助手和亲自做过的大大小小手术共6000多人次。”正因为技术过硬,1951年,李同盼调到了即将赴朝鲜的志愿兵炮兵22师医院,任外科主任。
王秀云,1932年出生,和李同盼从小就认识,两人还是察哈尔省立中学同学。后来,王秀云参军,入朝参战前是军委工程学院医院的一名护士。抗美援朝爆发,前线急需医疗救护人员,她多次主动申请赴朝参战。经组织批准,王秀云被调到李同盼所在的医院。1952年8月,师党委特批两人结婚。
“我们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就买了一斤水果糖,多做了两个菜就算结婚了。婚后没有休息过一天,刚结婚一个礼拜就一起奔赴朝鲜。”李同盼说,两人的蜜月就是在战火纷飞、夜以继日的抢救伤病员中度过的。说起这段过往,王秀云显得有些不好意思,笑着说:“简单点,你别说那么复杂,年轻人都很忙。”
战士牺牲前赠送急救箱
入朝后,炮兵22师医院改为卫生连。病房是在山坡上挖个洞,上面架上木头,盖上树枝和草,床是用树枝编的。遇到连雨天,房顶就漏水,在伤病员的床上吊块雨布。“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不下,里面还下。”李同盼说,当时他们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形容的就是下雨天气病房的情况。面对伤病员,李同盼说每次他都尽量救治,但医疗条件太差,有时候会眼睁睁看着战友流血至死,心里非常难受。
有一次,同时送到卫生连两名受伤的战士。经过了解李同盼得知,他们是四川老乡,因为炮弹袭击,两人同时负伤。“两个人伤很严重,他们可能自己也明白。就一个劲对我说,医生,我们是同生共死的好兄弟。如果我们死了,一定把我们埋在一起,以后也是一个伴儿。”李同盼说,听到这样的话,他的眼泪接着就流下来了。之后,因为大出血,两人都牺牲了。尽管事情过去多年,提起这件事来,李同盼依旧眼泛泪光,神情肃穆。
李同盼从书房里小心翼翼拿出一个军绿色的铁盒子。“这是个急救箱,是一名朝鲜战士牺牲前送给我的。这么多年,我一直珍藏着。”李同盼说,急救包是这名朝鲜战士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一直随身携带。这名战士受伤后,李同盼是他的医生。得知自己伤情已无法救治,战士把急救箱送给了李同盼,希望他能救治更多人。
卫生连唯一一名女同志
王秀云和丈夫李同盼一起在卫生连工作。作为卫生连唯一的女同志,她和男同志一样什么工作都干,被称为连里的“假小子卫生员”。“我一天24小时都在病房里。饿了吃两口炒面,累了晚上就在伤病员床边铺块雨布躺一会儿。”王秀云回忆说,当时敌机一天24小时对他们的驻地进行封锁。卫生连就改为白天休息,晚上工作。她主要负责护理工作,从打针换药到喂水喂饭再到接屎接尿,什么都干。
病房内阴暗潮湿,不见阳光不通风。白天不敢出来,怕暴露目标遭敌机轰炸,晚上又没有电。“大夫做手术时,还能用汽灯、手电筒啥的,我们护士用的就是油灯、马灯、蜡烛,偶尔用手电筒。”王秀云说,尽管条件有限,但是每名医护人员都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医治、照顾所有伤病员。
有一次,连里派王秀云协助高炮阵地值班,当时天气大雾,3架敌机轰炸阵地,飞机超低空飞来,速度很快,侧飞时能清晰地看到敌机驾驶员。飞机飞过时,炮身上的防空网被掀掉。敌机投弹的爆炸声和我军高射炮射击的爆炸声连成一片。战斗中,若干名战士负伤。王秀云说:“当时一炮手刘峙头部严重负伤,血流不止,糊住双眼,仍不让包扎,忍着剧痛终于把一架敌机打掉。其余两架敌机带伤逃掉。我给刘峙清理包扎伤口时,他一声不吭。我知道了什么才叫钢铁战士。”据了解,炮手刘峙是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创造了131发炮弹击落一架敌机的纪录。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的斗志却从未减弱。如今祖国强盛,山河无恙,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老战士李同盼和王秀文也比普通人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老两口始终保持着乐观精神,身体依然硬朗,乐观积极。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斌 通讯员 赵阳 张莹
■ 老兵简介
李同盼,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唐县葛公村。1944年5月,被破格吸纳为中共地下党员。1947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8月,参加抗美援朝。1964年,被授少校军衔。1979年11月转业到齐鲁石化公司橡胶厂医院任副院长。1981年,调到齐鲁石化公司卫生处从事管理工作。
王秀云,1932年出生在河北省唐县葛公村。1951年参军。1952年8月,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12月,根据上级规定,转业到昌乐县医院。1961年,再次参军。1969年,根据组织安排,转业到地方医院。
最新新闻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关注鲁中网微信(lznewscn)
新闻热线0533-5355377,线索奖最低50元,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