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齐评|拒绝大数据杀熟 推动算法向善

来源:鲁中网

2024-12-18 11:33:00


  鲁中网记者 徐梦迪

  近日,“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针对备受诟病的大数据“杀熟”,不少年轻人晒出自己的攻略,通过重置账号、评论操控等方式反向驯化算法,如频繁表达“贵了,买不起,不去了”“我不打算买了”等,建立新的“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不仅节省了开支,也对平台的算法逻辑发起了挑战。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企业通过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浏览记录、地理位置等多维度数据,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向不同用户展示不同价格的现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我们的生活紧紧包裹。在它的加持下,老用户成为“冤大头”,享受着远低于新用户的优惠待遇。用户越熟悉平台,反而面临越高的价格,这也表明了,科技的力量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对此,社会应保持足够的警惕与拨乱反正的能力。

  关于“算法”的讨论,一直都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如有消费者反映,刚在微信上和朋友聊要买什么物品,打开其他网络平台就会看到相关物品的推送;在自己经常光顾的平台上,一些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总比别人高……随着算法深度嵌入日常消费,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在算法的控制下变得透明,算法通过分析、预测和定价,逐渐形成了一种隐性的支配关系,大数据杀熟就是这种支配的产物。如今,算法可能比消费者更了解本人的消费习惯。

  算法不是牟利的工具,应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大数据杀熟的表面,是技术问题、程序问题,其背后实则是诚信问题、社会问题。平台算法都是企业的自主选择,或许这些算法会为企业带来一时的短期利益,但长远来看,不受约束的算法成为了“算计”,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破坏了市场秩序,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网络舆论生态。由年轻人发起的“反向驯化”行为,就是吹响了向大数据杀熟“宣战”的号角。

  要化解“杀熟”现象,仅靠消费者是不够的。“反向驯化”尝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成效,但治标不治本,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其效果将大打折扣。要想真正根治大数据杀熟,还得从源头治理。日前,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公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要求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对此,企业应拿出更多的担当与责任,强化自律,远离“杀熟”,诚信经营。

  在这场智斗中,不仅是年轻人对大数据杀熟的反抗,更是他们对数字世界中公平与隐私的诉求。年轻人的声音应该被倾听,并转化为治理成效。如何让“大数据”“算法”这些数字工具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算法向善”,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期待在“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深入推进下,能够营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健康的数字消费环境。

责编:王雨萌

责编:孙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