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手造华章 | 文化“两创”下,五音戏在淄博的蝶变新生

来源:鲁中网

2025-04-16 11:23:30


  鲁中网记者 徐梦迪

  “卖了裤和袄,也要看看鲜樱桃。”在上世纪80年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所谓的“鲜樱桃”,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樱桃,而是五音戏创始人邓洪山老先生的笔名。

  一出五音戏,三日绕梁音。淄博是一座戏缘悠长、底蕴深厚的城市,戏脉广布、戏韵流芳。在时光的潮起潮落中,作为淄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五音戏,以其婉转妩媚的唱腔、朴实细腻的表演、创新融合的形式,散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辉。它不再是以前人们印象中的土里土气、家长里短的庄户戏,而是将文学、音乐、舞蹈、布景、灯光、服饰等多种艺术融合于一体。文化“两创”让五音戏焕发出了新活力。

  溯源

  发源于济南,扎根于淄博

  五音戏,又叫“五人班”“肘鼓子戏”。五音戏属“肘鼓子”声腔系统,原名肘鼓子戏,“肘鼓子”由最早的“秧歌腔”逐渐演变而成,大体上经历了“秧歌腔”——“肘鼓子”——“五音戏”三个阶段。1935年,邓洪山在上海百代公司录唱片时获赠“五音泰斗”锦旗,他在济南大明湖演出时把锦旗挂在了舞台上,后来,每次演出都悬挂于剧场之中,久而久之人们口传口的就把这个戏定名为“五音戏”。

鲜樱桃剧照

  发源于济南历城、扎根于齐都淄博,作为鲁中地区独有的戏曲剧种,五音戏悠悠四百载,一脉相承,弦歌未辍,素有“北方越剧”之称。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中国成立前,五音戏一直在民间自然演变发展,直至1956年国有淄博市五音剧团成立,五音戏自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在其发展历程中,淄博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热情的观众群体,为五音戏提供了创作的土壤,使其在这里真正生根发芽。而聊斋文化、齐文化等淄博的传统文化,也为五音戏的题材和内容提供了创新的灵感源泉,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淄博地方特色的剧目。

  2019年6月,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更名为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并加挂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牌子,进一步明确五音戏艺术保护、发展职能。中心广纳贤才,组建专业创作团队,精心打磨新剧目。“其实,很早以前,五音戏就开始创作聊斋题材的剧目,包括《墙头记》《胭脂》《窦女》等,蒲松龄先生笔下的故事,为五音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今我们的创作团队也是深挖齐文化、聊斋文化,将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更多贴合当代观众审美的剧目。”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非遗保护科科长崔海君说。

  创新

  表现形式焕新,圈粉年轻观众

  传统五音戏的故事,内容多是表现家长里短的“二小戏”(小旦、小丑)和“三小戏”(小旦、小丑、小生),如《王小二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等传统剧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五音戏的题材、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拓展和丰富,与淄博的聊斋文化融合创编的聊斋戏《云翠仙》就是一个例证。这部戏从音乐、唱腔到服装、舞美、灯光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采用了现代化的表现手法,让观众看到了很多新鲜元素,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走进剧院。

《云翠仙》剧照

  “当时,很多大学生都来看《云翠仙》,我们在现场也听到了他们的惊叹和掌声,这部戏确实打破了年轻人对五音戏的刻板印象,提升了大家对五音戏的认知度。”崔海君说,提到创新,不得不说的还有她们中心的“小剧场戏剧”。所谓的小剧场戏剧,剧情精练,舞台布景简洁处理灵活,拉近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非常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底,这种演出形式是五音戏突破传统戏剧做出的一种全新尝试。

  2023年3月2日晚,五音戏小剧场戏剧《长生》在淄博剧院首演。该剧改编自聊斋篇目《水莽草》,舞美设计新颖,灯光效果别出心裁,以全息图片和动态视频为基础,从舞台的各个方向无缝拼接,形成了一个接近完美的舞台空间。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表演展示科副科长荆功硕说:“这部戏我们一共有5个演员,但核心演员只有3个人,我们一起完成了这台90分钟的戏,虽然是小剧场戏剧,难度却不低于大戏,对我们来讲也是个考验。”

  目前,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小剧场戏剧已经走进了社区,走上了高铁,也走出了淄博,在全国进行展演。不仅让更多人领略了五音戏的魅力,还为淄博传统文化的发展拓展了新的路径。

  传承

  汇聚青年力量,谱写五音新篇

  走进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鲜樱桃纪念馆。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戏服道具、一段段生动的影像资料,将五音戏的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除了戏院自身的接续传承,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还将舞台搬到社区、学校、企业里,让古老戏曲融入市民生活,为五音戏的延续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窦女》剧照

  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与戏曲结缘,形成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打开思路,多措并举厚植人才成长沃土。举办国家艺术基金五音戏表演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等系列活动,培养更多的五音戏表演人才;将年轻人担纲主演的戏曲送上舞台,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开展五音戏进校园等“五进”活动,举办五音戏表演人才培训班,激发青少年对五音戏的热爱。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接过了五音戏传承的接力棒。

  数字化技术也为五音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鲜樱桃纪念馆内,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副院长高殿岗为记者播放了1935年邓洪山老先生的唱腔辑录。他们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了相对完整、权威的五音戏艺术文献、音视频资源库。这一举措不仅为五音戏的传承、保护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还面向全社会开放,为大家提供五音戏历史资料的浏览与查询,让更多人能够快捷地了解五音戏在淄博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魅力。

  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诞生、发展在淄博这片土地上的五音戏更是如此。通过一代又一代五音人的努力,五音戏这一古老剧种与淄博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不断推陈出新。从聊斋系列剧目的创作,到小剧场戏剧的探索,文化“两创”让五音戏焕发出全新活力,吸引着更多年轻人投身传承,让百年非遗五音戏作为淄博的金字招牌,在齐鲁大地传唱下去,越唱越响。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