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4-24 18:55:00
鲁中网记者 王钰程
淄川区双杨镇牟村村,一个仅有802人的城郊村庄,近年来用一桩桩“接地气”的民生工程,让村民的生活悄然变了样:七旬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吃上热乎饭,电动车充电不再“飞线”冒险,秋冬季节老年人也能安心洗个热水澡……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让“幸福牟村”从口号变成了村民的笑脸。2024年,牟村村集体收入突破176万元,厚实的“家底”为民生改善注入底气。
民生“小事”办成暖心大事
“以前电动车充电得从家里拉线,雨天提心吊胆。现在有了充电桩,安全又方便!”村民王女士指着村头的便民充电站感慨。2023年3月,牟村村投资8万元建成新能源充电站,配备双枪电动汽车桩和2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口,同步安装洗车机,免费利用直饮水机废水为村民洗车。这一举措不仅消除了居家充电隐患,更让过往车辆有了“能量补给站”。
针对老年人生活难题,牟村村接连打出“组合拳”。2023年6月,村里投资12万元建成160平方米的长者洗衣房,10台洗烘一体机由工作人员上门收送衣物,独居老人再不为洗衣犯愁。“以前冬天手洗被褥,关节炎都犯了,现在衣服送上门洗好烘干,连褶子都熨平了!”75岁的张女士对记者说道。同年,村里又投资30万元打造便民澡堂,地暖、防滑砖、助浴椅一应俱全,秋冬洗澡不再是“冒险行动”。而在翻新的长者食堂里,7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两菜一汤热气腾腾,“比儿女想得还周到!”82岁的李先生竖起了大拇指。
双杨镇牟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明华算了一笔账: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礼金47万元,澡堂、洗衣房等设施运营成本超20万元,“钱要花在刀刃上,老人舒坦了,年轻人才能安心在外打拼。”
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蜕变
十年前,牟村村还是另一番光景:土路坑洼、污水横流,村民调侃“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如今,累计投资350万元的“美村焕颜”工程让村庄焕然一新——1.3万平方米沥青路取代泥泞土路,1300米排污管道终结20年顽疾,2200棵楸树与2000株月季编织出生态画卷。村头两处口袋公园里,百米彩绘文化墙讲述着村庄变迁,智慧安防系统的36个监控探头全天候守护平安。
生态改善的背后,是绿色产业的支撑。村里培育羊肚菌特色种植品牌,建成2亩高标准菌棚,带动6亩白菜轮作,年增收9.2万元;引进双凤陶瓷、凤达刚玉等8家企业,年土地租赁收入超20万元,40余个就业岗位让村民“挣钱顾家两不误”。更让村民自豪的是,村里创新“美德积分+土地入股”模式,131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年终分红与积分挂钩,“环境维护得好,分红还能多拿!”村民赵先生笑着说。
文明乡风浸润幸福底色
在牟村村口,60条村规民约被细化为“美德信用准则”上墙展示。积分不仅能兑换米面油,还与土地分红挂钩:主动打扫街道加5分,调解邻里矛盾加10分,子女考上大学加20分……“积分换的不仅是奖品,更是咱村的精气神!”村民刘女士用积分换了三桶洗衣液,笑得合不拢嘴。
文明新风还藏在细节里。村里连续三年为学子举办“升学礼”,发放励志奖学金3万元,21名大学生、3名参军青年成为乡亲们的骄傲。秧歌队、锣鼓队活跃在口袋公园,月季香里飘着欢快的锣鼓声。而对于独居老人,村委每月组织志愿者上门理发、修家电,80岁的王先生说:“村里没把我当‘孤老头’,天天还有人惦记着。”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暖人心。”李明华坦言,每年美德超市兑换物品超万元,但换回的是邻里互助、环境共护的自觉。如今的牟村,民生实事如春风化雨,浸润出乡村振兴最温暖的底色。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