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劳动淄博 拼出未来 | 列尾作业员王小华:保障列车安全的无名英雄

来源:鲁中网

2025-05-01 08:34:00


  编者按:

  他们是我们身边的新时代奋斗者,有人用代码重构传统产业,有人以非遗技艺对话世界,有人在教室里耕耘知识的春天,有人在田间书写农业的新篇……我们记录他们的故事,不仅为致敬劳动,更想揭示一个答案: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淄博人正如何用双手拼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鲁中网记者 徐梦迪

  “4381,3场1道开45191。”“明白。”在胶济铁路东风站的列尾值班室,列尾作业员王小华接到了新的列尾作业指令。他带着徒弟李俊明开始了新一轮的列尾作业。

  37岁的王小华是东风站的“资深”列尾作业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12年的军旅生涯,锤炼了他坚毅的性格和严谨的工作作风。2009年,他退役后来到了东风站,凭借着军人的坚韧,每日穿梭于铁道间,对列尾装置进行细致检查、精准调试,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铁路工作安全第一,每个步骤都要严谨细致,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王小华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东风站是胶济线上重要的区段编组站。站内铁轨交错,日均解体车辆达1.2万,承担着胶济线中段、张东线、辛泰线等货物列车的到发与解编任务,是铁路交通运输的关键节点。而列尾作业员,则是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工种。

  何为列尾作业员?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列尾作业员扮演着“运转车长”的角色。他们负责监控列车尾部的各项指标,包括风压状况、制动系统以及列车完整性的确认等。他们的工作对象是列车尾部的安全防护装置——列尾。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时,列尾作为列车尾部的显著标识,可以帮助工作人员精准识别列车位置,确保行车安全。

  “销号工作已完成,接下来我们登记时间、数据。”“师父,列尾测好了。”9时45分,王小华带着李俊明在电磁屏蔽室内,进行列尾的检测和数据录入工作。电磁屏蔽室内封闭、空气不流通,一个班下来,他们要在里面待三四个小时,就是为了确保数据的精确。

  10时许,两人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即将作业的列车旁,开始挂机车列尾。王小华走到列车尾部,指着列尾装置向李俊明讲解道:“作业前,要全面检查列尾装置,查看有无损坏、部件是否齐全,连接操作要规范。”说着,他仔细检查各个部位,向李俊明强调注意事项,确认无误后,王小华熟练地将列尾安装到位。他还让李俊明上手实操,在旁耐心指导,及时纠正不规范之处。

  起初,李俊明动作生疏,在王小华的指导下逐渐熟练。经过几次练习,李俊明已能较为熟练地操作。王小华叮嘱他,铁路工作要有扎实技能、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李俊明郑重地点头,将师父的话铭记于心,继续在岗位上磨砺成长。

  东风站列尾作业员主要担负辛泰线、张东线等方向的列尾摘挂作业。他们每天都要提着10多斤重的列尾装置,在铁道间穿梭往来。王小华说:“我们现在的列尾工作,一天是3个班次,白班是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6点半,大约能摘15到16个列尾;中班是从下午2点到晚上8点半,大约能摘8到9个列尾;晚班是从下午6点到凌晨2点,大约能摘8到9个列尾。两个班下来,大概能徒步走20多公里。”

  列尾装置,虽然体积不大,却承载着重大的责任,它就像是列车的“监控”,实施监测列车的安全。在列尾一线工作近6年的王小华,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却将全部热忱倾注于工作之中。他总说,数据不会骗人,列尾工作必须严谨,工作中必须反复检查列尾装置,确保列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尾部安全,为铁路运输提供坚实保障。每一次列车的安全抵达,都成为王小华最有力的“语言”。

  “我师傅是一个比较细心的人,平时我有些疏忽大意的地方,我师父都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我,非常感谢我师父。”李俊明感慨道,在工作中,王小华是他的师父,在生活中,也像他的“老大哥”一样,十分关心照顾他。他希望自己出徒以后,也能成长为像师父一样的列尾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在列尾作业员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东风站,像王小华和李俊明这样的职工还有许多,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汗水诠释着劳动价值,用责任与担当为列车安全保驾护航。

责编:陈佳汐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