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博览新闻
2025-07-01 08:39:49
从智能收割机在金色麦海中划出精准轨迹,到北斗导航玉米播种机以毫米级精度播下希望的种子;从实验室里无人机遥感选育良种,到智慧粮仓里数据驱动科学储粮……
当传统农耕文明遇上数字科技浪潮,淄博“三夏”生产,以科技为笔,用农业新质生产力,描绘出现代农业的新图景。
3355台智能收麦的精准交响曲
6月13日,在桓台县田庄镇,一望无际的麦田泛起层层金色波浪,两台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纵轴流小麦收割机穿梭驰骋,金黄的麦穗被卷入机舱,收割、脱粒等工序一气呵成。
从5月28日,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萌水镇金山村麦田在我市率先“开镰”,至6月18日,全市小麦机收任务全部完成。麦收期间,全市共投入3355台稻麦收割机,其中,智能高效的农机装备成为生产主力军,10公斤喂入量的稻麦联合收割机、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等,极大提升了机收效率。
“纵轴流小麦收割机每秒能收获10公斤小麦,机收损失率只有0.7%,比传统横轴流机型提高了近一半效率。”农机手董书义蹲在田埂上,手指划过手机里的作业轨迹图,每一条曲线都显示着智能农机的精准作业路径。“加装了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即使是夜间,也照样跑不偏。”
据了解,今夏麦田收割过程中,应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占比超过60%,智能农机的普及让“麦熟一晌”的紧迫感变得从容。
为保障这些农机高效运转,相关部门依据小麦自南向北梯次成熟的特点,科学引导跨区作业机具有序转移,确保收获无缝衔接。我市在33个高速公路收费站开设66条农机专用通道,中石化、中石油30座加油站为农机作业用油提供5%的优惠。
传统收麦靠经验,智慧收麦靠数据。小麦成熟一片,收获一片,杜绝了“粮等机”。“今年小麦长势好,从收获情况看,成穗率、千粒重都比较高,收成相当不错。”桓台科信农业合作社社长吕茂兴说,今年春天雨水偏少,但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他承包的1500亩麦地里,全部铺设了“水肥一体化”滴灌带,只需在手机APP上轻点几下,水和肥料就能顺着管道“精准投喂”。
今年,夏粮收获工作呈现机具供给足、服务保障强、收获进度快、机收损失低四大亮点。因天气状况良好,未受降雨影响,麦收工作持续高效推进。
在保障机收质量上,我市也交出亮眼答卷。相关数据显示,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我市小麦、玉米的平均机收损失率分别为0.84%和1.61%,较国家标准分别低0.09和0.45个百分点,切实做到了颗粒归仓。
当最后一缕麦香消散在田间,智能农机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玉米播种中,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着科技力量的新篇章。
“新购置的精量气吸式播种机,作业效率是原先机械的两倍,可一次实现4行玉米4行大豆复合种植,尤其是播种精密度高,让后期产量提升更有保障。”吕茂兴边说便给记者演示。“注意看,播种深度3厘米,株距25厘米,一穴一粒,误差不超过1厘米。”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数字平台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
在高青县黑里寨镇的黄河滩区,一架载重200公斤的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飞手陈强操控着无人机,在GPS的指引下,种子以每秒10米的速度被精准播撒。“每亩播种量误差不超过5%,比人工撒播均匀度提高60%。”陈强介绍,这种方式特别适合丘陵山区和零散地块。
一粒种子里的高产科技密码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夏粮的丰收,离不开现代种业的有力支撑。
6月9日,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我市临淄区申报的小麦高产竞赛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测产。我市禾丰种业的早熟小麦良种齐民25号,获得亩产820.4公斤的佳绩。
齐民25号是去年山东省审定的早熟小麦品种,每年10月7日前就可以种植。“齐民25号1亩地只需要下10斤种。”禾丰种业董事长朱俊科介绍,齐民25号具有抗冻的特性,茎秆细,弹性好,抗倒伏。“该麦种的特点是年前不旺长,年后起身晚,成穗率高,灌浆速率快,比其他品种早熟3到5天,有利于避开下雨天,确保麦收安全。”
除了小麦品种好,这片高产攻关田在管理上也很有特色。“全程数字化管理。春管时,用无人机飞一遍,就可了解病虫害情况,分地块进行网格式打药,这样用药量下降,但防治精准、效果好,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平均用药。”禾丰种业副总经理崔亚男告诉记者,市气象局在该地块上建了气象站,这块地的小气候一目了然,数据更准确,灌溉时经过计算,土壤缺多少水就补多少水。
截至目前,禾丰种业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审12个,省审32个,创制小麦种质1500多份,育成小麦品系6000多个。近年来,禾丰种业在山东理工大学兰玉彬教授指导下,将农业航空遥感技术运用到小麦育种领域,大力发展种业新质生产力,为小麦智慧育种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落地方案。
在桓台县索镇睦和村,种粮大户胡治勇蹲在刚播下玉米的地里,手里攥着两把麦种子——左边是普通品种,右边是“山农29号”。“你看这胚芽鞘,颜色深的出苗更壮实。”胡治勇对比着种子的细节,他的1300亩地今年全部选用高产良种,“去年,‘山农28号’比普通品种亩产多收150斤,每斤收购价还高2毛钱,光品种溢价就多赚3.9万元。”
为了让良种发挥最大潜力,农技人员开发出“一喷多防”技术:在灌浆期,通过无人机喷施叶面肥、杀虫剂和杀菌剂,一次作业实现三种功效。“这项技术能延长功能叶寿命7-10天,每亩增产50-80斤。”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说。
智慧粮仓里的减损经济学
“仓内温度22.3℃,湿度54.7%,通风系统自动启动。”6月20日上午,桓台县启润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城手机上弹出一条提醒。不远处,一座12米高的锥底型智慧储粮干燥仓正在运转,刚刚收割的小麦通过管道被直接送入仓内,省去了传统的晾晒和烘干环节。“这个仓能存100吨小麦,配备了16组通风管道和52个温湿度传感器,每年可减损增收6万元左右。”孙城带记者走进控制室,屏幕上的三维模型实时显示着粮堆内部的气流走向。
与传统粮仓不同,这座智慧粮仓采用“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冬季,利用自然冷源降低粮温,夏季,通过谷冷机维持低温环境。“粮温每降低1℃,品质劣变速度就会下降5%。”设备供应商山东长江粮油仓储机械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沈工展示着一组对比数据:使用智慧粮仓的小麦,储存1年后的发芽率保持在95%以上,而传统仓储的发芽率通常低于85%。
粮食安全不仅要靠增产,还要靠减损。
有了新设备的助力,不仅麦收提升效率,储粮也更加方便高效。近年来,桓台部分农业合作社开始引进使用智慧风干粮仓,提升了储粮效果,保障了粮食品质。
在起凤镇起南村,4座银色风干仓矗立村头,从地里拉回来的麦子顺着输送带“哗啦啦”涌进仓内。据了解,风干仓可24小时循环风干,湿度实时显示在电子屏上。“以前,晒粮看老天脸色,现在手指一点就能调节温度。”粮仓管理员刘玉翠笑着说,“下一步,我们还将添上虫害监测功能,能在手机APP上实时报警。风干仓解决了咱农民晒粮的大问题!”
6月19日,在周村区王村粮库的中控室电脑屏幕上,粮仓内的温度、湿度以及全方位的监控画面等实时数据一目了然。为了保证优粮优储,周村区粮食中心去年进行了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与省云平台的互联互通。
“经过数字化改造后的粮库,可以在中央测控室内实时掌握仓内温度、湿度以及虫情等粮情数据,实现信息化网络全覆盖、业务流程全覆盖、视频监控全覆盖。”周村区粮食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最后一粒小麦通过智能分拣设备进入粮仓,科技的力量正在改写着“粒粒皆辛苦”的传统叙事。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重塑农业生产方式的力量。它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变为指尖上的精准操控,让“靠天吃饭”的被动应对变为数据驱动的主动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淄博正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加速推进乡村振兴。这片充满科技活力的土地,必将孕育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奏响农业强国的时代强音。(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汤继文)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