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博览新闻
2025-07-10 08:29:38
雨后的太河水库,烟波浩渺,水天一色。
“雨量大、存水多,对今年的主汛期防汛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7月8日,太河水库防汛工作责任人焦玉梁在巡查太河水库堤坝时对记者说。
据了解,截至7月8日,今年我市累计降水249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7%。入汛以来,全市累计降水140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15%。
进入主汛期后,我市以“预”为先、以“实”筑堤,从机制构建到工程加固,从隐患排查到应急处突,全方位织密防汛抗旱“安全网”,全力守护城市安澜与民生福祉。
织密防汛“保障网”:
制度与技术双轮驱动
7月2日,博山区水利事业服务中心淋漓湖水库管理科科长吴绍学和同事围湖巡查了一圈。他告诉记者:“昨晚的雨量较大,淋漓湖水库已开始溢洪,一圈巡查下来要走4.5公里,全身都是汗。”
防汛工作,机制先行。为织密防汛“保障网”,市防指动态调整11个成员单位名单,更新市、县、镇三级138名行政责任人,落实1929名防汛责任人,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水利系统则启动“全员防汛”模式,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包含11个专项组的防汛工作组,定期研判水旱灾害形势,确保防汛指挥“神经末梢”高效运转。
预案是防汛的“作战图”。全市编制1095个防汛预案,从河道防御洪水方案到镇村转移避险细则,层层细化转移路线、物资布局;印发《淄博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市级方案,指导成员单位完善行业预案,规划防汛防台风演练项目。5月至6月,市级防汛专题培训、桌面推演与黄河防汛队伍集中演练相继开展,我市以“实战化”演练锤炼应急硬实力。
技术支撑为决策“赋能”。市县两级选拔102名技术专家,组建水旱灾害专家组,关键时期驻点防汛一线;专家参与 24小时值班,为领导决策提供专业支撑,助力区县精准识别风险。依托“淄水防御”APP,实行预警响应联动机制,“责任签到”打通汛期叫应通道,构建“预警——行动——反馈——核实”的工作闭环。
筑牢安澜“硬底盘”:
工程与物资协同发力
防洪工程是防汛的“硬骨头”,必须下大气力投资攻坚。目前,我市沂河治理、五井石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已完成投资7000万元,治理河道24公里;博山区南博山支流、沂源县韩庄河山洪沟防洪治理加速推进;36座水库、7座水闸完成安全鉴定。住建、城管部门同步发力,张店区王舍路排水改造争取资金6014万元,城管部门清淤城区排水管道500余公里、清掏雨水口4.8万余个,整治4处城市易涝点,让城市“排水血管”更畅通。
物资储备是防汛的“压舱石”。全市储备编织袋119万条、土工布18.6万平方米、救生衣1万件,总价值2700余万元;配备大流量排水车、“龙吸水”排涝车等特种装备,4座防汛仓库获评省级规范化管理单位。52支抢险队伍、2157人枕戈待旦,依托企业组建21支专业施工队,配备挖掘机、抽水泵等设备260台套;31支防汛常备队扎根镇办,形成“专业+常备”的应急力量矩阵。
把稳应急“指挥棒”:
排查与处置精准高效
隐患排查是防汛的“先手棋”。全市启动“三级检查”机制,单位自查、行业检查、防指督查同步推进,25个市级督导组下沉区县,对1324个度汛隐患开展“动态清零”,确保风险早发现、早消除。
监测预警是防汛的“千里眼”。水文、气象部门紧盯雨情水情,滚动发布预报,突出极端天气与重大风险联动预警。各区县对157座小型水库、595个山洪灾害防御村等1400余处关键部位加密盯防,通过广播、大喇叭、短信等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让风险“看得见、传得快”。
转移避险是防汛的“生命线”。严格落实群众转移“四个一律”,明确“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等关键环节,对低洼易涝区、地质灾害点等重点区域,确保“应转尽转、转得安全”。
从机制构建到应急处突,从工程加固到物资备勤,淄博防汛抗旱工作环环相扣。当前,全市水库、河道运行平稳。随着汛期来临,淄博将继续以“严细实”的作风,守护河湖安澜,织牢防汛抗旱“安全网”。(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汤继文)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