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7-23 09:21:00
记者 王雨萌
近日,“外卖大战”终于以被监管约谈、叫停恶性补贴收场。3个月,800亿级的“史上最大外卖补贴战”,当全民“薅羊毛”的狂热冷静下来,真正的问题才再次暴露。
这种超大规模、超低价格的竞争,短期看行业总体的订单数字增加了,但长期来看只会影响产业结构的稳定。换句话说,订单看似呼呼上涨,优惠看似力度很大,但很快就可见各方利益受损。平台烧的是现金流和利润,商家也“增量不增收”,骑手更是徒增工作压力。看似最得利的是消费者,但“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种非理性补贴势必无法持续。最后,没有赢家。
有媒体称,这场价格战打得“很低级,很不得民心”。价格战是一种原始的、走捷径的低端做法,真正健康的市场,需要的是创新的进步,而不是关起门来的“内卷”。外卖最大的痛点本是质量安全,为什么不在关键问题上来一场真正的“内卷”?
看似巧合,其实必然。同一时间点,“堂食用鲜肉现炒外卖用冻肉预制菜”登上热搜,人们才知道:自己吃的外卖有“双标”,而且已经相当普遍。一些店里,“硬菜”外卖单全靠预制菜,加热5分钟就能出餐;堂食炒菜用压榨花生油,外卖则改用桶装调和油;堂食米饭选用当年新米,外卖则使用价格低廉的陈米;堂食烤串需炭火慢烤15分钟,刷三次酱料;外卖则先油炸定型,再电烤2分钟,刷一次预制酱料……
而这背后,交织着成本压力、规则漏洞与监管难题。平台的满减、折扣成本实际上多由商家承担,不参加活动没流量,参加了就只能从食材上抠成本。预制菜成本低且省人工,一家日均百单的店,用预制菜每月能省约1.5万元……最终,牺牲的只有品质。
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红灯”不少,从“料理包黑作坊”到“幽灵餐厅”,从食材变质到虚假宣传。外卖“不能多吃”“不干净”的“社会经验”什么时候能改变?网上“这样的外卖你敢吃吗”“你的外卖是这样做出来的”“骑手提醒避雷这些外卖”的短视频,能不能真的让人警醒:没有什么可以拿健康作为代价!
全国首个“无堂食外卖”团体标准近日出台,直面外卖行业痛点,从准入门槛、经营场所、加工制作、包装配送等多个环节构建起全链条监管体系,可以预见,外卖行业只能越来越规范。
近期食品安全类新闻的关注度高,质疑和呼声仍在。国务院食安委近日发布的《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旨在发挥食品从业人员“内部吹哨人”作用,举报系统也正式上线。“吹哨人”制度被认为是规范外卖行业的有效机制,鼓励外卖骑手、内部员工举报违法商家,我们点外卖才能越来越放心。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也曝光了一批质量领域“内卷式”竞争违法行为典型案例,其共同特点是企业忽视品牌、质量、技术竞争,为获取短期市场份额和利润,降低成本投入,以“低质”产品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这些忽视品牌“卷”价格、牺牲质量“卷”成本、罔顾规则“卷”下限的恶性竞争行为,导致产品质量整体下滑,直接影响百姓消费权益,破坏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生态。
只有质量可信、价格合理、监管严格,行业才会走向良性发展,各方也才会共赢受益,这本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