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7-30 16:07:30
记者 王雨萌
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刚刚在山东济南落幕,全球每年高达13亿吨的粮食损失与浪费,让“如何守护每一粒收获”的命题再次引发关注。
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尤其是在当前资源要素条件不断趋紧、增产难度加大的背景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选择。
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二十连丰”,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粮食增产难度加大与损失浪费严重并存。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的减损实践堪称一部“无地增产”的教科书。
在机收减损方面,2024年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分别为0.93%、1.76%和2.06%,3年共减少粮食损失500亿斤以上。
在防灾减灾方面,我国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大规模开展农田沟渠整治,超过一半的耕地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加强病虫害精准监测预警,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近年来三大主粮病虫害危害实际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每年挽回产量损失达2800亿斤以上。
在加工利用方面,我国制定实施食用米胚、大豆蛋白等加工技术规范,合理控制加工精度,抓好副产物综合利用,粮油加工损失率降低到1%以内;推进豆粕减量替代行动,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从2017年的17.9%降低到2024年的13.7%。
在齐鲁大地上,减损正在创造不可估量的效益。近年来,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山东紧抓机收、烘干、仓储、加工等环节,从田间到仓廪到工厂,将减损理念延伸至全链条。
在播种、田管环节,“鲁研951”等一批高产高效、多抗广适、低损收获新品种加速推广,精量播种等技术集成落地,遥感监测平台和病虫害测报网络成功搭建……在覆盖区域内,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亩均节约用种2.5公斤,带动单产提升超8%。
作为全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山东连续多年推进“三夏”机收减损,机收损失率整体连年下降。2025年,山东小麦机收损失率继续降至0.78%,同比降低0.03个百分点;2024年,玉米机收损失率降至1.57%,同比降低0.06个百分点。据测算,今年山东夏粮总产量547亿余斤,相当于新增5万多亩耕地。
山东针对农户储粮损失高的问题,累计投资3.71亿元,发放农户科学储粮仓98.8万个,农户储粮环节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4.9万吨。山东还建成了280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除杂、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专业社会化服务,覆盖区域内粮食产后损失率降低4个百分点。2024年度,全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共清理烘干粮食469万吨,减少产后损失18.76万吨。
近年来,山东引导企业改造设备、优化工艺,推广“吃干榨净”加工模式,粮食深加工原料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玉米链条产能利用率超90%,大豆链条开发产品210余种。
减损不是被动节流,而是主动开源。淄博市连续五年实现粮食种植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的亮眼成绩,不仅彰显了在耕地保护、良种培育、技术推广上的扎实成效,更将“节用裕民”的古老智慧转化为全链条管控的科学实践,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出最大价值。
淄博市已积极推进机收减损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广小麦低损收获与玉米高性能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组织召开“十百千万”农机推广暨机收减损观摩会,邀请农机农艺专家开展现场技术培训,全市共计培训机手1900余人次。同时,严格落实机收损失监测,在全市设立监测点位35个。在正常作业条件下,小麦、玉米的平均机收损失率分别为0.84%和1.61%,较国家标准分别低0.09和0.45个百分点,切实做到颗粒归仓。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想要国家富强,必需注意节俭,反对浪费,善于积蓄。从山东到淄博,一系列粮食减损举措的实施,开辟了一块“无形的粮田”,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最大价值,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防线。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