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新闻
2025-08-19 10:26:40
这个夏天,“进京赶考”的淄博琉璃火了一把。
盛夏时节,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在南6、南7展厅,“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每日吸引过万人打卡。“我被网上的视频安利来的,太美了!”河南游客姜女士翻出手机里的视频,上面点赞数已达18.8万。
据统计,该展览自6月初开展以来,截至8月初已接待观众约64万人次,相关文创销售额达410362元。淄博琉璃展为何如此火爆?进国博办展背后有什么故事?又能给山东带来什么?
来源:国博君(中国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没想到这么火”,展期延期到10月
“没想到这么火,原定展期本来是两个月,现在已经延期到10月份了。”淄博市博物总馆业务科副科长赵冉告诉记者。
看到展览火爆程度超出预期,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副研究馆员史金感慨万分。“从到淄博调研选品,到设计大纲、最终布展,策展团队和淄博方面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今年3月份,史金率队赴淄博调研,短短3天跑遍了当地市县级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和十几个手工艺人工作室。“一大早就出发,回来已是披星戴月。三天的走访沟通,基本敲定展品。”史金说。
“山东有齐文化、蒲松龄等很多历史文化资源,但从策展可行性考虑,淄博琉璃展品体系的丰富度和完整度相对较高。”谈及淄博琉璃在2025年入选国博的原因,史金告诉记者,“讲好中国故事要以文物说话,展品是关键。淄博拥有众多成熟琉璃博物馆与艺术家工作室,确保了展品的顺利征集。”
来源:国博君(中国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本次展览,“肇兴千年”“幻彩永驻”“璆琳佳器”三大单元层层递进,展现了琉璃艺术的完整生命脉络。而在策展之初,如何将纷繁复杂的展品分门别类、赋予故事与主旨,团队煞费苦心。
相比于讲述琉璃前世今生的“肇兴千年”和聚焦灯工技艺的“璆琳佳器”,“幻彩永驻”单元的诞生颇费周折。“由于展品较零散,如何归类构思单元逻辑,我们绞尽脑汁。”在与同事头脑风暴三小时后,淄博炉神庙“五色石补天”传说给了史金灵感,最终以黄、赤、白、蓝、碧五色呈现展品。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是人们感受文化、对话历史的窗口。把淄博琉璃送到国博展出,正是想让更多人通过这些‘会说话’的艺术品,读懂山东文化根脉。”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展览不是简单陈列精美物件,而是深入研究阐释展品价值,通过展品组合讲述观众看得懂、能共鸣的故事。“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好文化、好手艺需要更大的展示平台。”
00后巧匠接单忙,琉璃“出圈”带来新机遇
“接了一个四川订单,这个月底就签合同!对方是中国大熊猫保护基地,想把园区内的珍稀植物品种做成可以展示出售的琉璃工艺品。”近日,彭青艾琉璃艺术馆主理人孙启烨接了个新订单。这位“00后”淄博琉璃手艺人,自参与制作的琉璃复刻版“九龙九凤冠”亮相国博以来,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自从作品火了以后,很多人通过社交平台找到我咨询订单合作。”
这个为孙启烨引来新生意的琉璃凤冠,制作周期长达近两个月。“冠上的4800颗琉璃珠子,我们三个人就做了15天。”由于冠身造型特殊,很多部件的制作往往经历多次失败。“龙是软料材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炸,我们做了60多只龙,最终只有冠上的9只是成功的。”孙启烨说,“虽然过程艰难,但能把淄博琉璃做出新花样,我们很有成就感。”
“这次展览突破传统展陈形式,将审美体验作为展览的核心目标,展品中现代琉璃工艺品占比达69%,琉璃灯工作品以丰富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及晶莹剔透的质感深受观众喜爱,很多年轻手艺人也在国博这个平台上面崭露头角。”赵冉表示。
来源:国博君(中国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展览的另一个“人气王”是“95后”荣宝琉璃主理人刘媛创作的蝴蝶灵蛇冠。“我们中国传统纹样里有一个花纹叫‘蝴蝶纹’,运用非常广泛。同时蛇的形象多变,可以是花蕊,可以是藤蔓,我把蛇设计成将蝴蝶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做了这个琉璃花冠。”刘媛介绍,“搭配思路上选了一些比较新颖的颜色,是琉璃里面比较少有的色彩,造型就会比较出挑。”
“曾有观众评价,这个展览是国博给了年轻人一次机会,这句话特别触动我。”史金谈道,“国博的办展初衷就是将淄博琉璃的美呈现给全国观众,只要作品符合定位,我们不设任何资历或年龄的门槛。我想展览出圈的原因之一,是这些作品契合了现代年轻人的审美。”
文旅融合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此前,淄博琉璃特别是灯工技艺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入大众视野。这次国博的展览真正让淄博琉璃走出了山东,让大家都知道了淄博有这个文化、有这项技艺。”孙启烨说。知名度有了,订单就来了。记者了解到,这次参展的很多琉璃艺术家,作品销售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通过国家级展览的权威性和传播力,不仅让全国人民看到淄博琉璃的流光溢彩,也让这项技艺成为代表山东的文化名片。”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谈道,“我们想做的,是以文旅融合为手段,通过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塑造,拉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今年3月份,我省印发《山东省陶瓷琉璃产业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其中提出采取学术论坛、专题讲座、专业展览等形式,深度挖掘陶琉产业所蕴含的齐鲁文化特质。此次在国博举办的淄博琉璃展,就是对该举措的有力实践。
此外,该《行动方案》提出以跨界融合拓展文化旅游多元业态。推动陶琉产业与文旅资源深度融合,打造陶琉文化研学场所、陶琉艺术家街区、陶琉文化主题酒店等。策划举办陶琉艺术节、艺术周等节庆活动,支持陶琉类博物馆改造升级,策划一批数字化沉浸式展览。推动陶琉主题景区创建国家A级景区。
同时,鼓励在机场、高铁站、高速服务区、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等场所设立陶琉品牌展示展销点、旗舰店。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重点城市设立陶琉技艺体验馆,加力拓展省外市场。
近年来,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完善,文旅融合激活齐鲁文脉,不少“养在深闺”的文化宝藏走入大众视野。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首创发布“文润海岱 游读齐鲁”10条文物主题游径,儒家、齐长城、大运河、黄河、古建筑等232处文物资源变成可感可游的风景。中国非遗博览会在济南连续举办八届,全省各类非遗馆260多个、传承场所1000多个、非遗工坊2000余家,老手艺“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日益融入现代生活。
山东还把文化“两创”这盘棋下到了全省,融入黄河、大运河、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加快“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此外,实施“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有序开展“文化基因”的数字化、版权化、商标化,推动齐鲁文化资源的资产化、价值化。(大众新闻记者 唐晓宁)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