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9-09 17:06:02
鲁中网记者 孙蕊
1983年的夏天,时年21岁的周祖国技校毕业,分配到博陶三分厂工作,成了三分厂的一个画线工。当年的博陶,人才济济、大师辈出,周祖国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步步从画线小工做到独当一面的技工,再到如今成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周祖国用四十余年的坚守,在淄博陶瓷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色彩斑斓的一笔。
从画线小工起步的人生
“当时在学校,我就是美术专业,没想到阴差阳错成了画线小工。”周祖国回忆道。进入三分厂后,画界线看似简单实则考验手法,要画出一根粗细均匀、不见接痕的线条需要文件的手上功夫。初入三分厂的周祖国,创新改造了画线用的海绵头,创造了一万件产品无次品的记录。
1984年,周祖国重新考入博陶,跟随前辈老师学习瓷板画。周祖国1986年创作的瓷板画《迎客松》,一直被挂在文化馆内。后来文化馆重新装修搬迁,这幅瓷板画被周祖国寻回,收藏在古窑村陶瓷艺术博物馆。历经四十余年,瓷板画上的色彩、纹理依旧清晰可见,可见当时的技艺水平的高超。
瓷板画普及之后,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博陶开始致力于日用瓷的艺术化创作。单位的转型,也让周祖国的绘画功底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他早来晚走钻研画谱,研习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画风。“这是我结婚前三天自己画手绘烧制的茶具,当时笔触稍显稚嫩,但是我的画风已经有了雏形。”周祖国说道。在展厅内,周祖国为新婚绘制的茶具上,黑色群山如泼墨晕染,粉色桃林似工笔点染,二者相映成趣,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古卷,满是雅致韵味。
兜兜转转回到陶瓷行业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辉煌一时的博山陶瓷厂,在时代转折中褪去往日荣光,渐渐从高峰滑落。1995年,周祖国再次提出辞职,家里人也意识到博陶尾大不掉的困境,转而支持周祖国的创业计划。当时博陶走低,但新兴的小厂如雨后春笋,在这片陶瓷的沃土冒芽。陶瓷发货离不开泡沫包装,周祖国正是瞄准这一商机,和大哥周祖贞,二哥周祖来投资建设了EPS泡沫包装厂。
“创业那几年,其实都没怎么赚钱。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回来搞陶瓷。”2000年,周祖国创办了“大韵坊”陶瓷工作室,一边生产一边重新拾起创作,同时密切关注着陶瓷行业的变动和发展。
这些年的创作积淀,使得周祖国的陶瓷艺术博采众长,兼具南方画派的朦胧意境与北方画派的粗犷风格,每件作品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端庄如灯笼瓶、华贵如贵妃瓶、灵动如金葫芦,梅兰竹菊、荷塘情趣、鸟语花香惟妙惟肖,造型之绝伦、工艺之精湛、意境之深远,深得业界的赞誉。
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类奖项中获大奖,作品《梅兰竹菊》获得中国轻工业名品博览会银奖,作品《中华五岳》《腰鼓瓶一组》获得“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金奖,作品《黄金瓷莲子玉碗》获得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新瓷种、新作品、新奖项,让周祖国的成就感逐年递增,也更加坚定了他在行业深耕的信心。
七彩骨瓷面世独树一帜
2010年开始,行业整体由艺术瓷向日用瓷转向。周祖国在参加过广交会后,注意到多彩骨瓷的魅力。但市面上的彩瓷产品多含铅,对人体有害,不适宜做餐具。于是周祖国决定以骨瓷为载体,直接实现骨质细瓷的颜色化。
“七彩瓷不是指只有七种颜色,而是一个概念数字,表示我们色彩众多。”在产品展厅内,周祖国的得意之作七彩旗袍美人瓶最为亮眼,在灯光下展现出七彩陶瓷的温润与色泽,“历经三年我们终于研制出七种颜色,并在2016年拿到了发明专利。”七彩瓷面世之后,产品输出也逐渐稳定,彩色骨瓷也奠定了大韵坊在淄博陶瓷行业的独特地位。
2017年,周祖国投资建设古窑村陶瓷艺术博物馆。泰山牌、博陶牌、宝石牌、春晓牌……一个个充满年代感的老博山陶瓷品牌被重新收集起来,陈列在展馆中,无声诉说着老博陶的风光时刻,也承载着周祖国这位老陶瓷人的匠心。
周祖国说:“建设这家博物馆,就是希望留住老博陶印记,留住博山陶瓷历史工艺,让后代子孙不忘来时路,振兴淄博陶瓷。”这家博物馆是在大韵坊七彩瓷研究院的基础上,收藏展示了国家级大师陈贻模、杨玉芳、乔希儒等人的精品,再现了博山陶瓷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传统技艺,是一个集陈列、展览、收藏、技术研究、销售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陶瓷博物馆,为博山陶瓷文化的展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从业四十余年,周祖国不断创新,不断创作,赋予了笔下陶瓷不同的文化内涵与鲜活生命,他的作品风格自成一派,“大韵坊”的七彩瓷在业内也是独树一帜。如今国外留学回来的女儿周虹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要将这门的技艺传承下去,让人们看到博山骨瓷、色瓷发展的新水平、新境界。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