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10-10 16:30:06
记者 王雨萌
正值秋收秋种高峰期,山东近期却出现大范围连续降雨天气。入秋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达246.5毫米,较常年偏多269.0%,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天气无常,阴雨“缠秋”,一场紧迫的“秋粮保卫战”已全面打响。
抢时间:火力全开,合力保收
粮食等不起,农户等不起,面对严峻形势,山东迅速响应。“三秋”生产督导服务工作组立即赶赴16市,开展督导服务工作,指导落实玉米适期晚收、减损收获,小麦“四适两压”精量播种及冬前麦田管理等关键技术。全省各地人机齐上,玉米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无人机等投入作业,联动烘干、晾晒等配套服务,按下秋收“加速键”。
对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地块,我省各地正组织机械进田作业。对离成熟有一段时间的地块,不宜抢早收获,需统筹作物成熟度和农机匹配度适期进行收获。收获后,有烘干条件的应立即烘干后入库,16市各个区县共1860余个粮食烘干服务点地址公布,以便就近进行抢烘。
农业部门组建专班24小时值守,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同时省市县三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开通172部热线,及时协调解决机收困难问题,落实玉米收获机超限运输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制度,优先保障联合收获机运输车辆便捷通行,协调石油部门落实落地省内省外机手同享5%用油优惠……
各地也积极应战,不等不靠,有的筹措调配机械设备,有的成立志愿者队伍,有的提供晒粮空间……除了和老天抢时间,最大化用好各方资源,合力而战,才能赢得这场保卫战。
不能停:因地制宜,确保归仓
早预判、快响应、强协同,淄博市在10月2日便发布《关于做好“三秋”生产应对降雨天气的指导意见》,公布全市38名履带式玉米收割机机主联系电话,同时开发“齐农云”找农机小程序,为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农机信息查询、供需对接等服务。
多收一块是一块、少损失一点是一点。淄博市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方案,对已成熟或接近成熟地块,在机械可进地前提下,组织力量及时抢收,确保“熟一块收一块”;土壤墒情高、轮式机械难作业区域,紧急调度履带式收获机械;严重积水或玉米倒伏地块,指导农户挖沥水沟、通排水渠,人工抢收减损。同时,对未成熟地块推行适期晚收,延长灌浆期稳产量、降风险;已收获粮食,有烘干条件的立即烘干入库,无条件的采取果穗装笼通风、摊平存放等措施,天晴后抢晒保品质。
淄博市迅速统筹资源,布设73个粮食烘干服务点、投用138台烘干设备。服务点兼顾合作社大型设备与村级便民服务点,已开始集中运转,轮岗值守,设备不停机,加班加点,确保粮食尽快烘干归仓。
有信心:以技补晚,上好“保险”
玉米收获后,紧接着就要播种小麦。降雨虽给秋种带来压力,但农业农村部的专家表示,只要精心组织安排,科学应对管理,晚播小麦不减产甚至能增产还是很有希望的。
“以技补晚”能尽量降低损失,也能给下一季上好“保险”。淄博市农技专家指出,要把“排涝散墒”作为首要任务,“宁可晚播,不能烂耕”,全力排涝;避免盲目抢种降质,结合本地小麦10月8日至20日适播期,发挥农机合作社、机耕服务队作用,加快进度扩适播面积。对土壤过湿、短期难散墒整地地块,淄博市重点落实晚播技术保产量,提升整地质量,合理增播量,科学施底肥。全面推行小麦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防病虫害,杜绝“白种”;加强苗后管理,缺苗断垄地块及时补种,抓好冬前除草与病虫害防治,构建丰产群体。
目前,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已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开展“一对一”指导,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
农事大过天,深耕不负人。这场风雨也再次提示我们: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增产增效,更需提升抗风险能力。从气象预警到应急体系,从农田排水系统到早熟抗逆品种,从农产品深加工到产销对接机制,农业全链条保障体系的健全迫在眉睫。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