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致敬!淄博市谢晓莹、魏兆申入选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

来源:大众新闻·鲁中晨报

2025-10-16 08:45:02


  10月15日,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举办。淄博市谢晓莹、魏兆申入选。

  谢晓莹:助学跨越12万公里 架起乡村美育的“希望之桥”

  谢晓莹,女,1985年2月生,山东省淄博市翗翗助学服务中心创始人。谢晓莹扎根互联网乡村支教十余载,打造覆盖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赋能 美育扶智”新模板,通过线上直播教学、线下支教等方式让30余万山区孩子透过屏幕看见希望之光,为乡村振兴、东西协作和民族团结注入新生机。

  扎根山野践初心:从触动到行动的教育振兴路

  第一次走进贵州山区小学,看到孩子们在泥地上用树枝画星星,眼睛里却闪着比星星更亮的光。2014年的一次公益走访,让谢晓莹看到了偏远乡村匮乏的教育资源和缺失的师资力量。这成为谢晓莹投身乡村教育的起点。

  谢晓莹辞去了稳定工作,从零开始组建志愿者团队。自筹资金购买教学设备、从零开始学习网课软件、深入全国各地乡村调研课程需求。2017年,第一节“云端韵律舞蹈课”通过互联网直播照进了云南、贵州的村小,乡村的孩子们第一次跟随着网络课程,与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接触到了韵律舞蹈,孩子们也因此亲切地叫她快乐的“兔姐姐”。她通过不断扩展乡村美育课程授课范围,提升了乡村教师的专业技能,撬动课程资源完善机制,推进美育教育资源均衡,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创新协作破困局:“数字美育共同体”均衡教育资源

  谢晓莹深知,乡村教育振兴不能仅靠“输血”。2019年,她注册成立淄博市翗翗助学服务中心,通过“网师 助教 在地教师”互学、互研、互促的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思维共进模式,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课程潜移默化的输送到西部地区。在江西于都县,曾有位拄着拐杖坚持上舞蹈课的女孩触动了谢晓莹。她立刻着手改良课程,开发“无障碍艺术教学包”,并引入运动康复师参与备课。截至目前,这套课程已惠及全国500余所特殊教育学校。与此同时开展的“衣‘旧’友爱”“手拉手,好朋友”系列活动,为西部地区的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洞波乡洞塘完小、陕西子洲梁家沟小学、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解放沟镇中心小学等地区的孩子捐送衣服一千余件、书籍七万余册、文体文化用品四万余件,折合价值19万元。

  文化润心强根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云端生长

  艺术教育不仅是教技能,更是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结合国家援藏计划和“文化润疆·齐鲁先行”工作要求,2021年9月起,谢晓莹牵头对传统文化网络课程进行修改完善,开展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中华少年武术、古诗新记、社会素养课程、国潮非遗艺术六个大类的传统文化项目。课程在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传承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以美育沁润的创新实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意识的培育,打造“组团式”援疆援藏携手发展新样板。在三全育人构架中,谢晓莹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线下活动中,开展亲子实践活动200余场,惠及10万家庭,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生活、深入人心。

  自2022年起,谢晓莹创新性地推出新诗词朗诵、诗词绘画、诗词歌曲、诗词舞蹈、诗词数学、诗词写作的“诗词融合”课程体系,通过11520课时的系统教学,让新疆地区的学生得以领略中华诗词的独特魅力。2024年,谢晓莹组织发起了“鲁藏情深·爱满格桑”援藏项目,通过网络为藏区学生提供普通话应用、美术、舞蹈等课程,项目第一学期覆盖昂仁县8所学校的42个班级,惠及2000余名藏族学生,增强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第二、三学期新增分级阅读课程,共计256课时,帮助48个班级的学生实现了微心愿。

  从大山深处到雪域高原,谢晓莹跨越12万公里,点亮30万乡村孩子的艺术启蒙。她常说:“教育的意义,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未来,谢晓莹将继续深耕乡村美育事业,在希望的田野上,继续书写“知识改变命运”的动人篇章,为乡村教育振兴、民族团结贡献更强大的力量。

  魏兆申:从青丝到白发 七旬老人照顾患病妻女四十余载

  魏兆申,男,1947年1月生,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南鲁山镇九会村村民。面对瘫痪卧床四十多年的女儿和晚年突患脑血栓的妻子,魏兆申不离不弃,以乐观坚韧的姿态,悉心照料两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亲人,唤回她们对生活的信心。

  风雨来袭,他是家中的 “顶梁柱”

  20世纪70年代,魏兆申、段伦兰喜结连理。婚后小两口一人主内一人主外,小日子过得虽然清苦却很幸福,4个女儿的相继到来更是给这个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幸福的生活持续了10多年,命运似乎要考验两人。1981年,大女儿因病去世,1984年的春天,6岁的小女儿患先天性脑部障碍失去行动能力,生活无法自理。面对这一变故,魏兆申没有退缩,夫妻俩带着女儿辗转多地求医,虽未如愿,却从未放弃。他说:“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为孩子拼一把。”

  然而在2008年,妻子段伦兰突患脑血栓卧床不起,生活起居全需照料,双重重担压在肩头,魏兆申依旧挺直脊梁,他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照顾家人中,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个家。

  悉心守护,用细节传递温暖力量

  妻子段伦兰没有患病的时候,夫妻俩就是女儿的“贴身保姆”,每天帮女儿洗刷、喂饭、翻身,陪女儿说话,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细心照顾女儿的起居生活。妻子患病后,魏兆申一人撑起照顾妻女的重担。针对老伴的情况,他制订了详细周密的作息时间表,标明几点起床,几点吃多少饭,几点喝多少水,什么时候上厕所,什么时候休息等。把饭和面捣成糊状,像喂婴儿一样一小口一小口喂,一餐要40多分钟。这是魏兆申照顾妻女的日常。

  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曾经因不愿拖累家庭而拒绝进食的妻子,逐渐重拾生活信心,如今已能自己吃饭;瘫痪在床的女儿虽无法起身,却总能默契配合他的照顾,母女俩遇到熟人时,还会露出温暖的微笑,用乐观感染着身边人。

  初心不改,让爱延续至岁月尽头

  为了时刻守在妻女身边,确保她们得到及时照顾,魏兆申彻底放弃了外出打工的可能,家里从此没了稳定收入。魏兆申省吃俭用,自己穿的衣服多是好心人赠送,却总想着给妻女买有营养的食材;家里陈设简朴,当二女婿三女婿想给家里换台新电视时,他婉言拒绝:“你妈、妹妹生病已经花掉你们很多钱,钱要花在刀刃上,你们的心意我领了。”

  魏兆申的事迹传开后,当地政府和村委始终关注着这个特殊家庭。镇政府工作人员定期上门走访,不仅为他们申请了特困人员补助,缓解家庭经济压力,逢年过节,志愿者们也会带着物资前来探望,帮着打扫卫生、陪老人唠家常。这些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怀,像一缕缕阳光照进这个饱经风霜的家庭,让魏兆申感受到了温暖与支持。

  如今,有了政府和社会的帮助,魏兆申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他看着逐渐好转的妻女,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党和政府没忘了我们,这么多人帮衬着,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只要我还有力气,就会一直守着她们,好好过日子。”四十余载光阴流转,从青丝到白发,他用佝偻的脊背为妻女撑起一片安稳的天地,将日常的琐碎照料化作最动人的坚守,他用行动证明,苦难面前,爱与责任能迸发无穷的力量,让平凡的日子闪耀着幸福的光芒。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王莉莉 通讯员 胡天艺 孙爽)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