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文化观察 | 文学,在淄博这样繁荣生长

来源:博览新闻

2025-10-31 09:00:28


  齐文化浸润沃土,孝妇河流淌千年。在墨香与时代的交融中,淄博,这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文学大家、文学名家辈出。如今,淄博文学界更是呈现出个体创作和群体崛起的蓬勃气象。

  有人说,写作者,是用笔头拆解着人世的密码。在我市文学事业一片繁荣的氛围里,让我们走进淄博文学,来触摸文字里的城市温度,感受笔尖流淌的时代力量。

  作家新书分享会,拉近了文学与大众间的距离。

  深厚文脉中的文学基因

  孝妇河,淄博的“母亲河”。从博山发源,蜿蜒流经淄川、张店、桓台。明清时期,淄博文学的三大巨匠王渔洋、蒲松龄、赵执信都处于孝妇河流域,他们各自的创作成就,如同棱镜,折射出淄博文人的精神图谱,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更奠定了淄博文学关注现实、扎根民生的创作底色。

  “《聊斋志异》的独特,离不开淄博大地给予的养分。”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来淄博时曾表示,蒲松龄先生对故事的塑造、语言的把控,都体现了极致的文学审美,有着现代、后现代写法的影子。

  一张书桌,一盏孤灯,在位于孝妇河中游的蒲松龄故居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蒲松龄先生潜心创作的身影。他以遍访乡邻的执着,收集素材,以“异史氏曰”的口吻,借花妖狐魅之口,道尽人间的冷暖与荒唐,并给人一种新奇和难以言传的审美体验。正是这份“以民为源”的创作初心,让《聊斋志异》成为穿越百年仍动人心魄的文学瑰宝。

  孝水汤汤,映照着清代诗坛的“双星竞辉”。桓台王渔洋以“神韵说”被誉为“清初诗坛盟主”,主张“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审美境界。其《秋柳》诗,没有一个“柳”字,却以“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的意境,写尽秋柳的哀婉与苍茫,影响后世诗坛数百年。他一生著述三十余种,《渔洋山人精华录》《带经堂诗话》皆成古典文学经典。

  而博山赵执信则以“诗之中须有人在,诗之外尚有事在”的呐喊,与“神韵说”分庭抗礼。罢官归乡后,他以质朴笔墨记录底层疾苦,用尖锐诗论批判脱离现实的文风,《饴山诗集》《谈龙录》里,满是对民生的关切、对时代的思考。两位大家,一个主张“神韵”,一个倡导“现实”,共同铸就了淄博文学“文以载道、心系大众”的精神内核。

  “先辈的笔墨是养分,更是坐标。”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淄博市作协主席宗利华表示,正是这份深植骨血的文学基因,指引着当代淄博作家不忘初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新时代的土壤里,不断创作出精品力作。

  举办采风活动,锤炼作家队伍。

  “文艺齐军”的时代回响

  历史的墨香未散,当代的才情已绽放。如今的淄博文学界,正以“老中青三代同辉,佳作力作频出”的态势,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答卷。

  “我们淄博作家的队伍结构非常好,近年来屡获大奖,蕴藏着‘文艺齐军’生生不息的力量。”淄博市文学创作研究中心主任田裕娇自豪地表示。在我市骨干作家群体中,“80后”魏思孝斩获第七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茅盾新人奖提名奖;“70后”马累荣获“人民文学奖”“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等多项重要奖项;“90后”李祯入选全国“文学新势力”十大文学青年。此外,张力、郝炜华等5位作家荣获泰山文学奖。曹毅、王珂、宋以柱等作家也在各自领域取得重要成绩。

  紧扣时代脉搏,淄博作家从未缺席。凤岐和宗利华合著的《天下人心》、蒋新的《大河向上》“能源三部曲”、田裕娇的《王树军:一颗匠心打破国外垄断》、孟庆尧的《齐士》、周游的《抗日烽火中的李人凤》等系列作品,以及在《人民文学》《十月》《当代》等权威期刊发表的多部现实力作,均围绕重大题材和淄博文化展开,引发强烈反响。

  邀请全国文学名家来淄讲学,为作家讲授写作技巧。

  此外,在国家级、省级扶持项目中,我市作家作品也诸多入选。其中,1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3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6部作品入选省作协项目扶持,7位作家成为省作协签约作家、评论家。淄博文学的声音,正从地域走向全国。

  作为一名文学“小白”,如何能通过几本书了解当下淄博文学的魅力呢?我们不妨读一读淄博市作协推荐的这几本书,来开启地域文学之旅。

  据介绍,在淄博作家群体中,魏思孝就像冉冉升起的新星,备受关注。他的长篇小说《王能好》《土广寸木》,几乎零距离地书写了当下乡村变迁中的人物命运,构建起他对当下乡村的理解。马累一直从黄河岸畔和北方平原的风物出发,来展示他对自然、生命、人性的关注。其诗集《繁星的指认》《向晚》充溢着内醒与叩问,展示着诗人的特立独行。张力的长篇小说《国土大铝》,耗时十余年,前期到全国各地采风采访,掌握了大量优秀素材,作品书写了这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拼搏、自强、奋斗的深刻意义。刘培国的散文则与故乡博山紧紧捆绑在一起,在他的新作散文集《仓仓》中,博山的人,博山的事,博山的风俗,博山的物产,都无一不反映在其中,读来备感亲切。而蒋新的长篇报告文学《黑与红:一座煤城的燃烧岁月》,则书写了淄博煤矿百年工运史,是我市在抗战题材、红色题材报告文学领域一大收获。

  从制度护航到构建优良生态

  “读马累的诗,需要仪式感,需要准备好纸巾,需要按捺住到他描写的地方去看一看的冲动;读魏思孝的书,我常常惊叹于他对人物的精准把控和语言的准确,他笔下的农村有‘苦’味,却能引发人自省……”近日,在马累《繁星的指认》和魏思孝《叙旧》的新书分享会上,现场作家、评论家的精彩分享,拉近了读者与作家的距离,形成了浓郁的文学氛围。

  部门牵头搭建平台,众多作家、评论家齐参与。在我市,举办这样高规格的新书发布会、作品研讨会已经成为常态。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此类活动20余场,并邀请全国知名评论家、文学刊物主编来淄博指导,提升了创作视野和作品质量。

  我市相关部门与第三批签约作家座谈,助力作家创作。

  文学的繁荣,从不是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制度培育与群体共推的结晶。在淄博市文联、淄博市文学创作研究中心、淄博市作家协会的共同努力下,“作品研讨常态化、人才培育体系化、创作服务精细化”的文学生态,正让每一颗文学种子都能生根发芽。

  从作家数量上看,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作协会员分别达62人、318人、756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今年获批7人,创下历史新高,省级以上会员总数位居全省前列。

  人才培育,我市更显匠心。依托淄博市委宣传部、淄博市文联实施的签约作家制度,建立起发现、培育、推介机制。此举不仅培养了以马累、魏思孝为代表的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名作家,而且,三批签约作家在省级以上文学期累计刊发表作品近900篇,出版专著23部,获得省级以上文学奖项和扶持60余项,成为繁荣我市文学创作的主力军。

  此外,我市还拓展多元培育平台,组织作家参与尼山论坛、全国青创会以及鲁迅文学院、省作协举办的高研班等活动,为作家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10月13日,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共同主办的新大众文艺座谈会在我市召开。对于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我市文学领域各相关部门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不仅服务专业作家,更关注新大众文艺创作者。”田裕娇表示,随着互联网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兴起,人民大众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到文艺创作中,工作中,他们积极联系、组织自由撰稿人、网络作家等,通过写作培训、主题采风等活动,帮助创作者把生活体验转化为审美表达,助力新大众文艺创作者成长。

  而全市作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更成为淄博文学的“新起点”。“这是一次凝心聚力的会议,不仅引发省内外文坛关注,更让作家们备受鼓舞。”宗利华感慨,座谈会所传递的重视与支持,正化作创作者笔下的动力,让淄博文学生态愈发繁茂。

  我市作家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文学殿堂。

  从孝妇河畔的明清笔墨,到新时代的文坛星群,淄博文学界始终循着“汲取传统、扎根人民、连接时代”的路径前行。当文字里的乡愁唤醒城市记忆,当作品中的力量激励人心,文学便不再是书架上的静置篇章,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精神纽带。

  文学繁荣,城市繁荣。(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耿雪)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