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齐评 | “付出代价”才能“长住记性”

来源:鲁中网

2025-11-05 13:09:32


  记者 王雨萌

  近日,被陌生人网暴四年的农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胜诉了。被告犯侮辱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犯诽谤罪,被判处拘役四个月;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六个月。

  朱之文在接受采访时说:“忍无可忍了,把我惹恼了,我一定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但他至今仍不理解,“我们又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朱之文说,一定要让他们付出代价,让他们长记性,再也不敢去网暴、造谣。

  最近,重庆的一位教师,在被学生挂网“吐槽”后,也选择了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这位学生因回答老师提问时表现欠佳,被批评指正后不满,匿名向学校微博投稿,声称“法学院胡老师上课特别刻薄,媚男行为频出”等。胡老师看到后没有沉默,而是回应:“这位同学请拿出证据来证明,否则我会起诉你侵犯名誉权。”

  事后涉事学生道歉,但胡老师表示:不接受道歉。胡老师这种坚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态度,给所有学生以及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网络言论权责普法课。

  在人人握有麦克风和键盘的网络时代,言论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边界,应是止于他人权利的开始。法律的介入往往已是最后手段,更多网络言论纠纷,实则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灰色地带。部分网民将“言论自由”误解为“随心所欲”,忽视了言论的责任属性。当批评演变为恶意中伤,当监督扭曲为人身攻击,这不仅是对他人的伤害,更在毒化公共讨论空间,导致理性的声音被情绪化的喧嚣淹没。

  而且,网络言论的伤害往往具有放大效应。朱之文作为公众人物,承受的诽谤可能迅速扩散至百万千万人;而高校教师被学生匿名指控,即便范围较小,也足以对其教学生涯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一句不负责任的言论,可能成为他人长期的心理负担或社会污名。

  在现实冲突中选择隐忍退让,却在网络空间里捕风捉影、夸大其词在当下的社交中,“前台沉默回避,后台匿名吐槽”的模式,也值得反思。朋友圈与社群,都不是可以肆意宣泄的道德与法理真空地带。

  朱之文成名14年来听到过太多的谩骂与诋毁,不止一次心软选择原谅。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有3则关于他的名誉权纠纷案的民事裁定书,朱之文均选择在调解后撤诉。

  然而,善良的退让并未换来风平浪静,反而让部分网暴者视其为软弱,变本加厉,得寸进尺。这一次,法律的判决清晰地宣告:隐忍不是无止境的,任何肆无忌惮的网暴者,都必须为自己的恶行付出应有的代价。

  审理一案,教育一片。让网暴者为其言行真正付出法律代价,才能让个案的惩戒效果转化为社会层面的规则意识,从而保护更多网民的人格尊严与合法权益。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