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全身骨显像知识

2017-05-12 16:04:24     来源:鲁中网

小字体大字体

 摘要:  什么样的病人适合接受全身骨显像检查?

  鲁中网淄博5月12日讯(记者 袁菲菲 通讯员 吕小花)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是目前最能体现核医学影像技术优势、目前临床开展最为广泛的核医学检查项目之一。

  一、什么样的病人适合接受全身骨显像检查?

  恶性肿瘤骨转移

  恶性骨肿瘤

  骨组织的感染性病变

  不明原因的骨痛

  各种恶性肿瘤晚期都有可能发生骨转移,尤其是前列腺癌、肺癌和乳腺癌的骨转移最多见,发生率在80%左右。建议原发肿瘤术后5年内的患者,每半年做1次全身骨显像,5年后每1年做一次全身骨显像。这样才能早期发现没有明显症状的骨转移,提高骨转移治疗效果。

  二、那么,相较于以往X线、CT、MRI等影像学的图像,全身骨显像的图像又有哪些特点呢?

  正常全身骨显像图像表现为躯干骨及四肢骨显像清晰、放射性分布均匀,没有异常的点状、团块状的异常放射性浓聚影或是放射性缺损影。

 

  

  骨转移瘤由于其骨盐代谢相对于正常组织较高,在全身骨显像上往往表现为点样、团块样的放射性浓聚影(即上图中的“小黑点”);部分骨转移瘤对骨质结构破坏比较严重,在图像上表现为放射性分布的局限性的缺损影。

  病理性骨折图像与骨转移瘤图像比较类似,一般也可表现为点、团样放射性浓聚影,多发于脊柱、下肢长骨等日常主要受力的骨组织。对于无外伤史、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的患者,应警惕病理性骨折的可能性,在完善全身骨显像检查的同时,明确原发灶的位置。

  骨折、骨髓炎等感染性病变的图像表现为在发生病变的骨骼的骨盐代谢相较于其他骨骼明显升高,其整块骨骼的放射性分布呈弥漫性的增强,而非骨转移瘤的点样增强。

  对比CT、MRI等影像学检查,全身骨显像的图像特点:

  一、直观,病变骨组织与正常骨组织的对比一目了然,

  二、早期,可以反映早期一些未发生组织形态学改变因而CT、MRI等检查手段无法明确诊断的病灶;比x线早发现骨转移病灶3-6个月。

  三、一次扫描即可得到全身骨骼的情况。

  特别是SPECT在引入了CT断层融合技术后,结合CT断层的优势,全身骨显像对于一些细微的病灶的分辨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接受全身骨显像检查的注意事项

  进行一次全身骨显像的检查只需在检查前3-4个小时对患者注射99mTc-MDP(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作为显影剂,是一种放射性药物,对于骨组织有较好的亲和性,而且对于人体其他组织的照射剂量很小,基本对于人体的其他组织结构不造成影响;

  此外,99mTc-MDP主要经尿液排泄,检查完毕之后只需正常饮水就可以将大部分显影剂排出体外。因此,检查的安全可以得到完全的保障。

  一些如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会要求患者再接受检查前必须禁食水、憋尿、停用某些药物等,全身骨显像的检查并不需要患者在接受检查前进行特殊的准备活动,正常的进食、饮水、排便、服用药物或是接受静脉点滴治疗并不会影响检查结果。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