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吉森家庭
住址:文昌湖旅游度假区萌水镇东衣村
韩吉森家庭,是文昌湖区萌水镇东衣村一户普通人家。八十年代,两人带着三个孩子和两个未成年的小姑,经历了挨饿、负债、困顿,在困难面前,夫妻二人没有向现实低头。在那个什么都极其匮乏的年代。韩吉森坚持将读书作为最高信仰。由于当时条件不允许,韩吉森在考入中学后无奈辍学,可是贫困并没有让他放弃学习。他借来书本,晚上自学,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不懂的问题明天干活时向学问高的人请教......“学以致用”、“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成为自己的座右铭。功夫不负有心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后天的努力终于挽回了回报。有了文化,学技术,有了技术学科研,逐渐有了成就,“铸造技术之特长”。1980年,韩吉森被雇用为村办企业生产厂长。改革初期,为了家庭,更是为了孩子们读书。本人一展抱负,夫妇二人建起了自己的厂子。由于当初奋斗学了一段文化,有文化学技术就轻松了,经营厂子心中有数,工厂一直处于良性发展之中。
在我的带动下,“三学”精神成为我们全家的精神箴言,孩子们个个勤奋好学,2000年,两子女同时从淄博六中高考,儿子考上了黑龙江工程学院本科会计学系,女儿考上了成都理工大学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入学通知书寄来时,他们的同学很多都来祝贺说,“你们姐弟俩占了大半个中国,了不起!”我们很高兴,我去找我们本村在萌水中学当校长的李校长,写副对联。李校长在思考,我说,有内容,但很低调,你看行不?李校长说:你说说看,我说:
上联:平常一家老百姓 下联:一年两个大学生
李校长说,我有横批:读书为先。
那时的本科大学生,毕竟比现在少,特别是在农村一年同时供出两个大学生。
然后,我们夫妻二人开创了8天穿越12个省送学生的“旅行记录”。这么多年来,我始终将“学以致用”、“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这“三学”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在各方面积极带头,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2010年,本人经过民主投票推荐,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现年64岁的我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淄博日报》、《淄博晚报》订阅25年来从未间断过,不光给自己订,还给厂里的员工订阅,家里的书桌案头上也常年放着一摞书,学业务,学管理,一学二问三下手,不弄虚作假,以科学的化学成份配比精湛的工艺技术,在全市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学习永远在路上,本人还把这份精神传达给了孩子们,从小三个孩子的成绩就非常优秀,春华秋实,长大后均考上了大学本科,圆了我年轻时代的读书梦,同时孩子们都将“学以致用、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这份学习精神,带到了自己的岗位上、家庭中。三个孩子,一个自己经营企业,一个从事房地产行业,一个在法院工作,虽然从事的行业不同,工种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家里都有一个大书橱,读书仍然是孩子们工作之余无法割舍的爱好,而且这种对读书的热爱也传承给了他们的儿女,我的第三代也个个都成了小书迷,小书虫。
读书,丰富了我们家庭的生活,带给了我们幸福。书香能致远,书香传家久。在努力拼搏的路上,儿女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这份学习的精神,将陪着他们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2270723,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