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念顺家庭

2016-07-29 16:37:31     来源:鲁中网

小字体大字体

 摘要:  白念顺,1954年生于蓼坞村,初中文化。得益于村里的文化积淀和古韵,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山水花鸟均有涉猎,尤喜画虎,自从在老年大学受教于著名花鸟画家王绪涛先生后,转功花鸟画。系山东书画研究会会员,淄博美...

  

  白念顺

  白念顺家庭  

  住址:蓼坞村

  白念顺,1954年生于蓼坞村,初中文化。得益于村里的文化积淀和古韵,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山水花鸟均有涉猎,尤喜画虎,自从在老年大学受教于著名花鸟画家王绪涛先生后,转功花鸟画。系山东书画研究会会员,淄博美术家协会会员。 家境贫寒,一生坎坷,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坚守亲情,热爱艺术。他虽然经过两次婚姻,但却是幸福的。前妻李桂兰,堪称贤妻良母,孝敬老人,善待兄弟。特别十几年如一日,照料患有精神病的嫂子,对侄子视如己出、悉心抚养的故事,更是感人泪下。因四弟媳有病,是前妻将侄子奶大,疼爱有加,无怨无悔。甚至走娘家时总要背着侄子,让大一岁的亲儿子下步跑,累的儿子再也不愿跟她走姥姥家。含辛茹苦,一直将侄子抚养到十七岁当了兵。 现在的妻子叫于云玲,太河人,相中了老白心地善良,踏实过日子的人品。自从嫁到蓼坞后,主动承担起做媳妇的责任,不嫌脏,不嫌累,帮助老白精心照料年迈卧床的老母亲,为老白腾出时间,让他去参加老年大学等地的学习和绘画。夫妻二人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默默地承受着、坚守着对老人的这份亲情,直到86岁的老母亲安详离去。 俗话说,船漏偏遭连阴雨。刚刚平静下来的白念顺,计划着如何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书画事业中。然而,已离家二十四年的侄子,将有病的母亲(三弟媳)又送回到老白的家中。侄儿说是考上了飞行员学校,无法照顾母亲,让二伯代为看护。怎么办?与云玲反复商议,又是亲情的坚守,使夫妻俩决定将弟媳留下,让侄子安心学习。几年来,伺候精神病人的艰辛和酸楚,以及其中所受的屈辱,常人无法体会得到,只有他俩仍在默默地承受着。 两任妻子甘愿奉献的真情,感动着白念顺,激励着白念顺。为了在自己的艺术事业上有所成就,借以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白念顺先生更是广拜名师,潜心钻研艺术,进步极快,成绩斐然。1997年获淄川书画展三等奖,后经本村白怀孔老师介绍到淄川老年大学学习;2012年《牡丹图》获淄川区文联、美协举办的“潮动杯”二等奖;2012年《雄风》入展“美丽中国行·七彩灵峰”全国老年书画展;2013年《王者》获“美丽中国行——走进红色沂蒙”全国老年书画展优秀奖;2014年《虎啸》入展“全国老年大学书画展”;2014年《秋实》获老干局组织的书画展三等奖。多幅作品被录入国家、省市区多部画册和典籍,并被港台等地的艺术家收藏。 目前,白念顺先生开办了自己的画室,正在创作十八米长卷《百虎图》,百余种动作、态势,有的憨鞠可爱,有的调皮打闹,有的虎虎生威,令人叫绝。其花鸟画也大见长进,梅、兰、竹、菊,构图巧妙,彩墨相间,足见功力,基本表现出花中四君子的高洁坚贞之品格,飘逸清雅之资质;晶莹剔透的葡萄,令人垂涎欲滴;雍容华贵的牡丹,予人无限遐想;栩栩如生的小鸟,驰骋飞奔的骏马。这一切,无不在展示着,一位坚强的山里汉子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2270723,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