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孝家庭

2016-07-29 22:50:42     来源:鲁中网

小字体大字体

 摘要:  杨学孝,1945年出生于将军路街道贾官村。1972年在文革一片反师道尊严的叫嚣声中,他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在淄博矿务局子弟学校任教师、教务主任、代校长。

  

  杨学孝

  杨学孝家庭

  住址:淄博市淄川区颐泽花园丁香苑

  杨学孝,1945年出生于将军路街道贾官村。1972年在文革一片反师道尊严的叫嚣声中,他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在淄博矿务局子弟学校任教师、教务主任、代校长。1983年调入淄川二中任教务主任、副校长,1994年任淄川教育中心副主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兼成人中专校长。期间,曾兼任山东省小学教师进修研究会副主任,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理事。干教育也算是内行,每天十几小时泡在学校里,但对自己的孩子却无时间过问,知道现在心里也多少有些歉意。但是他们的儿子杨军,女儿杨霞很争气,中学阶段都是淄川地区前一、二,名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后顺利考上大学。

  对子女的教育,一是言传不如身教。一言一行必须是他们合格的启蒙老师。杨学孝60年因生活困难而辍学。干教育后特别是教授高中课程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备课到晚上十一、二点事常事,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山东大学,这一点对子女的影响很大。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了认真好学的习惯。儿子杨军到别人家里,先问有无图书,看书阅读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二是家庭环境的熏陶。杨孝兄弟妯娌六人,有四人是教师。孩子的姥爷更是教育世家,孩子们平时接触的也多是进门来访的老师及学生家长,家庭谈话的主题也多是教育学生有关的内容。谁的学习好,有什么好的表现;谁的学习差,存在什么问题,他们听了,对他们的学习都有启发。所以,孩子们从小就很注重自己的学业。儿子很聪明,女儿很勤奋。长期以来,养成了“学习不需要督促”的好习惯。三是给孩子们充裕的自由空间,着重培养孩子的自律精神。儿子的格言是:学就要拼命学,玩就要尽情的玩。四是小事不过问,大事要把关。杨学孝与他们既是父子、父女,但更多的是朋友关系。儿子杨军1987年考入山东大学生物系,女儿杨霞1989年考入山东医科大学药学系,后来又先后以高分考入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并且都是全额奖学金,之后又先后完成了二至三年的博士后研究。杨军学成后,谢绝了美国好几个单位的高新聘请,毅然回国,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导、副院长。杨霞的博士后结业论文在学校、全美国及西欧同行届引起极大震动,纷纷发电祝贺,并在国际最高学术刊物发表,美国电视台也进行了报道。学成后被美国默克制药公司高薪挖走,任高级研究员,三年后又加盟SAGE生物网络研究院任主管研究员,再后来被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聘为终身教授、博导、研究室主任。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不俗的表现,使他们做父母的也脸上有光。记者采访杨学孝时问:“你是怎么把一双儿女培养成双博士的?”他回答了一句“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不管!”因此,记者先生用了“润物细无声”作为标题在报纸上发表了他的采访录。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2270723,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