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保量”促转,破局前行!滨州抓住“人”这个关键变量做文章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5-08-25 16:06:51


  滨州扭住“人”这个关键变量,激发干部内生动力、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提质

  “保量”促转,动力何来

  炎炎夏日,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大片盐碱滩涂上密布着“光电森林”——华能滨州85万千瓦光伏项目上半年全面运营,这是我省最大单体新能源项目之一。

  曾长期被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困扰的滨州,今年9个新能源重点项目开工,全年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将突破千万千瓦,城市的“含绿量”越来越足。

  “含绿量”逐步显现的同时,产业“含新量”不断扩大。滨州拥有的全球、全国冠军产品从2023年的53项跃升至67项,16项产品在产能、产量、营收或市场占有率上摘得全球桂冠。上半年,滨州GDP增长6.1%,列全省第4位。

  面对“保量”、提质的双重压力,滨州经济破局前行,动力何来?在滨州调研,我们发现答案就藏在“人”这个关键变量里。

  调动人的积极性,持续打好“三大战役”

  走进魏桥集团轻量化全车身总成车间,高精准、轻柔化机器人精准操控,仅需12分钟,一台全铝车身就能组装下线。

  全铝车身代替传统钢车身,能为车辆“减重”40%,纯电动车使用全铝车身,续航提升3%至5%。

  用“工业重镇”来形容滨州一点也不为过。这些年来,滨州培育出了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滨州规上工业营业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但产业发展背后,一道“能耗难题”始终悬在头顶。

  一项数据超乎很多人想象:作为一个人口不到400万的“小城”,滨州年用电量一直排在全国前列,年用电量稳定在千亿度以上。以铝产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是滨州最大的家底,更是产业绿色化转型的主战场。

  既要保住“量”,又要加快转型,动能何来?滨州从“人”切入,充分发挥内因作用,调动干部队伍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拓增量、遏减量、应变量,以新的确定性对冲不确定性。

  动能来自企业——滨州全力支持魏桥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再生铝和铝深加工,将铝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向绿色低碳化转型。这也是滨州工业破局转型之路的重要思路。

  魏桥车间里,再生铝锭经过575℃精准熔炼,经过挤压成型工艺形成中空管体,每吨产品较钢材减少8.5吨碳排放。

  不仅是魏桥,在邹平山东创新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由国际顶尖设备组成的4条生产线今年6月全面投产,构建了从废旧铝回收、提纯到高端材料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每年可“消化”约52万吨废旧铝材。去年滨州下游铝型材产量同比增长15.4%。目前滨州再生铝产能已达317万吨。

  动能还来自干部主动作为——滨州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的同时,也积极让新兴产业“开花结硕果”、让未来产业“小苗成大树”。

  低空经济是滨州瞄准的“未来赛道”之一。

  为了抢滩低空经济蓝海、谋篇布局低空装备产业体系,2023年底起,滨州干部奔赴深圳、天津等地,走访30多家无人机企业,敏锐捕捉到过半中小型企业的共性困境——因利润和资金量有限,无力承担上千万元的试制产线设备投资,多选择委托加工,既费时又费力。

  面对这一行业痛点,滨州干部迅速行动,精准谋划打造低空装备智能共享加工中心。深耕无人机领域十多年的航大汉来(天津)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乔雷章,主动请缨运营。

  “滨州剥丝抽茧解决企业需求,这种与企业同频共振、成就企业家梦想的理念,让我们愿意扎根这里。”乔雷章说,去年10月,中心正式投用,实现无人机制造从图纸到总装的全流程生产。目前,已有5家链上企业被吸引至滨州落户。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去年以来滨州持续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经济社会发展承压而上、进中提质。其中,上半年规上工业营收、利润总额分别增长5.4%、9.7%;新签约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分别列全省第1位、第3位。

  十个维度发力,干部扛起“硬担当”

  走进邹平市长山镇范公村的范公祠,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这里是北宋名臣范仲淹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之地,其“先忧后乐”的民本思想便发源于此,如今这里成为干部政德教育的现场教学点。

  “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深切感受了范仲淹的政德理念和人格风范。”一位前来培训的滨州干部说。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积极性从何而来?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

  滨州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孙子、伏生、范仲淹、杜受田等诸多先贤,传承着高尚的家国情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何把历史赐予的文化价值观,转化为巩固提升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和为民造福的不竭动力?

  滨州以“提升干部内生动力行动”为抓手,将强化宗旨观念、践行初心使命作为核心导向,从信念、站位、思维等十个维度发力,一体推进铸魂赋能、素养提升、督考评用等,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精神的力量,如源头活水,滋润心田。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民本思想,在邹平烛照当下。针对老旧城区“飞线”痼疾,当地将114个小区的整治列为攻坚项目,推行“一小区一方案”,通过入地、贴墙、捆扎等方式分类治理,协调建设充电设施实现疏堵结合。

  党员干部深入一线,组建志愿队清理拆除陈旧电缆。目前,邹平完成18个小区整改,规整线缆12万余米,惠及1500余户群众,“12345”政务服务热线量同比下降32.33%。

  整治“飞线”痼疾,只是邹平破解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缩影。今年初,邹平梳理出102项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台账,逐一化解。这些问题有的已有十年以上,背后成因复杂,化解难度大。

  “只要牵涉老百姓切身利益,再难也得解决,迟疑拖沓,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大。”邹平市委书记张谦说。

  干部内生动力,是驱动其应对复杂局面、攻克艰难险阻、推动事业前进的关键支撑。这种动力不仅源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还来自“凭实绩说话、靠实干立身”的选人用人导向。

  滨州水务发展集团是重新组建的一家国有企业,刚组建时干部年龄偏大、发展活力不足。企业打破论资排辈,开展干部“擂台竞秀”。

  2024年4月,经公开竞聘,杨持恒从普通员工中脱颖而出,成为集团新成立的山东鑫越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

  杨持恒走马上任后,招募攻坚团队,盘活集团390亩土地,建设招商产业园,开发定制厂房16.32万㎡,探索以产业投资平台为核心、“园区+基金+供应链”三向赋能的“1+3”招商新路径,从南方成功引入3家可降解材料、绿色装备等领域企业,总投资达17.6亿元。

  干事创业,既要有担当之心,又要有担当之能。干事之能如何提升?滨州打出了一套“提素能、建平台、精评价、优激励”的组合拳。

  其中,“看鉴滨州·预见未来”公开思辨活动,确定思辨课题889个,组织干部谈形势变化,谈远期谋划,谈工作思路,制定改进提升措施2633项,引导干部跳出滨州看滨州、站在未来看现在;

  开展“建设品质滨州·你我大显身手”大练兵,筛选49名优秀干部参加“路演比拼+实战比试”,择优选派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

  树牢“依法有法办、有法依法办”理念,聚焦难事、大事发布“揭榜挂帅”榜单1003项。

  十个维度发力,干部干事创业的生态日益浓厚。在此驱动下,滨州陆续摘下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一系列“金字招牌”。

  直面关切全力护航,成就企业家梦想

  “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这是我们在滨州,听到众多企业家挂在嘴边的话。

  当下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企业作为经济的主体和细胞,感受最明显。眼下,不少企业感到“内卷”现象严重,市场开拓更难、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企业活力不足,区域产业升级难免失去核心推动力。

  怎样才能提振企业信心?今年以来,滨州提出大力实施提升市场主体活力行动,推出“滨企创世界”等十大行动,提升服务效能、政策效能、管理效能,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做久。

  一家不起眼的农药生产企业滨农科技有限公司,其产品已远销113个国家。“国内市场容量毕竟有限,走出去才能打破发展的‘天花板’。”企业董事长黄延昌的话,道出了企业闯世界的初衷。

  从1999年借船出海卖原药,到如今手握154国“产品通行证”、参与4项国际标准制定,这家企业步步踩实了国际化之路。

  助推滨企创世界,企业家摆脱“内卷”、主动走出去的意愿强了起来——今年上半年,滨州外贸实绩企业达1101家,增长7.3%。

  滨州是民营经济活跃的城市。过去,以张士平等为代表的滨州企业家怀揣梦想,白手起家,一大批民营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新的时代条件下,企业家的梦想已与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度绑定——他们的梦想可能是打造一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拳头产品,可能是为企业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也可能是实施一项节能降耗的技改项目……

  从2023年开始,滨州敏锐洞察到企业家的新需求,启动“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

  万亩菊田,淡雅芬芳。惠民县坐拥长江以北最大的菊花种植基地,年产干菊花茶600余吨。

  但当地企业曾一度为不掌握惠白菊的脱毒体系与复壮技术而苦恼。在政府牵线搭桥下,滨州职业学院刘凯团队与惠民县菊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攻克技术难题,培育出多个新品种。如今,惠白菊产品已销往冀、苏、浙、粤直至东南亚国家。

  此前,阳信华阳集团计划投资3.1亿元建设清真食品冷链物流园。面对资金缺口,集团管理层犯了难:该从哪里补上1亿元的窟窿?

  借着“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的东风,集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系统平台中提报了融资需求。企业没想到的是,有关部门协调银行机构制订方案,很快就从五家银行争取到1.1亿元信贷资金。

  如今,建成后的新园区每年带来4.5亿元的收入,带动380多人就业,培育新型农民工千余人,户均新增年收入1万元。

  据统计,3年来,滨州高效推动1万余个企业家梦想落地,为企业融资贷款118.2亿元,开拓市场、新增订单8.6亿元。

  木有深根水有源。谈及滨州稳增长、促转型的动力之源,滨州市委书记宋永祥这样作答:“坚持向市场要活力、为干部添动力,持续解决企业发展‘痛点’、干部担当‘堵点’,推动市场主体‘硬实力’更加厚实,广大干部‘硬担当’更加彰显。”

  (大众新闻记者 于新悦 程芃芃 盖颐帆 王凯)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