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东营:立法必行 守护一方蓝色生态海岸线

来源:大众网

2022-09-28 17:01:57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文洁 见习记者 王丽臻 东营报道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的交汇地带,生态功能重要。东营市有463公里海岸线,浅海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蕴含了宝贵的生态资源,在当地的生态保护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为进一步发掘东营市海岸带发展潜力,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保护海岸生态环境,发挥海岸带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东营市于2020年3月1日正式颁布实行了《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并进一步推进了海岸线保护工作。

  “法者,治之端也。”

  “原先自然海水用于养殖需要经过超滤、沉淀、消毒等多个步骤,这几年海边生态好了,自然海水的各项指标也变好了,只要经过预沉淀处理等简单步骤就可以用于养殖,成活率高了,经济效益也高了。”这是东营市当地某近海养殖产业园负责人赵龙最直观的感受。

  赵龙体感的海域生态环境变化,得益于东营近年来推进的海岸带保护工作。近年来,随着东营市沿海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个别海域不同程度出现了滨海湿地遭到破坏、海岸侵蚀现象逐渐加重的问题,亟需加强管理和保护。而2019年之前,东营市还没有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专项立法,管理职责分散在多个主管部门,易出现管理空白、职责重叠问题。因此,制定一部规范东营市海岸带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十分必要,也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2019年2月,东营市人大将《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立法计划设立后,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与东营市人大、司法局、生态环境局、水务局等部门召开多次会议沟通对接,组织专项小组先后赴多地开展立法调研,并通过多种形式公开征求相关部门、县区及公众意见。经过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条例(草案)》。该草案经东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当年10月,东营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于2020年3月1日颁布实行。

  “本条例所称海岸带,是指海洋与陆地的交汇地带……具体范围由海岸线保护规划确定,但是向海一侧的范围至少延伸至0米等深线。”地方性法规的生命力不但在于具体实施,还在于其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契合当地地域特色。《条例》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了“0米”的准确数据,这是东营当地海岸线保护立法的特色条目。除此以外,第十九条内针对重点保护区内油气开发项目设置的具体条目,也充分考虑了东营当地相关油气产业现状,体现了东营地域特色。

  重立法亦重实施

  “海马?以前出海见不太着,近几年倒是经常打照面。”

  海马生存需要适度的光照范围、适宜温度和适宜的海水ph值,对海洋生态环境要求较高。近几年,随着海岸带保护工作开展,海岸线生态环境向好,海马成了当地渔民工作多次打照面的“常客”。除了海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濒临绝迹的黄河刀鱼、稀缺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松江鲈鱼也陆续现身黄河口流域。

  罕见海洋生物的陆续“现身”,也进一步说明了黄河三角洲水域水质向好、当地海岸线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得益于《条例》推出后,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及相关单位推出的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措施。

  在《条例》正式实施前后,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结合东营市海洋和渔业工作实际,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000余份,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种载体进行专题宣传;利用“6.8海洋宣传日”等时间节点,在广利渔港等地通过发放宣传单页等方式开展宣传。真正做到执法人员严格执法、民众普法工作双推进。

  除加强普法宣传外,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及相关单位,从依法强化用海管控、规范高效使用海岸带资源、推进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近海渔业资源保护开发、开展渔港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推动《条例》具体落地实施。

  《条例》实施以来,未出现新增违法用海用岛行为。目前,东营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43.56%,高于全省不低于35%的管控要求,实现了对海岸带的有效保护。

  守护“蓝色”一线便是增进民生福祉

  自古以来,沿海人民便过着“兴鱼盐之利,舟楫之便”的生活,向来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因此,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保护海岸生态环境,促进近海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是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亦是提高人民生活的福祉所在。

  《条例》实施以来,东营市海洋和渔业部门善用获批的中央财政扶持基金3亿元,开展近年来争取规模最大、扶持额度最高的国家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推动当地互米花草治理、入海排污口监测、沿海污染物整治等工作有序实施,附近海域翅碱蓬、海草床及牡蛎礁的修复同步进行,海岸生态环境逐年向好。一系列举措不但极大助力、优化了海水养殖产业,也拓展了东营市近海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赵龙介绍,几年前自己做的是海水养殖产业链中处于最下游的“外塘”养殖。用于养殖的自然海水不但要经过超滤、沉淀、消毒等多个步骤,养殖海产品的成活率也无法保证。水质变好后,当地部分养殖项目产值提升了一倍左右。依托当地的优良水质,当地不少养殖户还开发了工厂化养殖项目,实现产量化“反季”养殖,突破时令、环境限制,切实提高了当地养殖业经济效益。目前赵龙所经营的海产养殖公司的工厂化养殖面积为4万平方米,一亩产量相当于外塘一亩的20多倍。他告诉记者,以虾为例,每平方就平均有30多斤产量。“这在以前我们干外塘的时候是不敢想象的。”赵龙对记者说道,养殖模式的变化加快了当地海水养殖产业链的升级速度,目前当地已有多家养殖企业,在从事养殖的同时,还建立起自产、自包装、自销售渠道,打出“品牌”,实现了生产销售一体化。

  海洋节会旅游、东营赶海拾贝旅游节、沙滩露营节……近年来,一大部分东营人感触颇深的一点,就是生活中与海洋有关的旅游项目、文化活动变多了,良好的海域环境成为当地近海旅游业的发展助推。为规范高效利用海岸带文化旅游资源,《条例》实施后,文旅部门组织编制了《东营市海上休闲旅游专项规划》,根据东营市海上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及旅游项目的集聚程度,打造独具东营特色的河海文化旅游度假海岸。扎实推进海洋旅游项目,推动海洋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随着各类海洋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展,2020年以来,市民参与亲海活动热情高涨,引发了一批“赶海潮”,赶海参与人数逐年增加。据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金泥湾”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金泥湾赶海项目每年接待游客数从每年的5万人提升到目前的20多万人,助力当地文旅文化发展的同时,亦拉动了当地的旅游业消费。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