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闪电新闻
2025-09-10 18:42:53
9月8日,青岛西海岸,海风猎猎,浪潮拍岸。
一场以“从蔚蓝到未来”为主题的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此启幕。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行业聚会,而是山东向海图强的又一次列队检阅,是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主动发声、主动塑造、主动引领的关键落子。
当全球目光聚焦在这片深蓝之上,山东,正以“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奋力书写着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的壮丽篇章。
向海而生
山东,一半在陆上,一半在海上。
这不是一句修辞,而是事实。山东拥有3500多公里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海域,相当于陆地面积的“另一个山东”。这片蔚蓝,不仅孕育了齐鲁文明的开放气质,更成为今天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
2024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8万亿元,居全国第二,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3.9%。这背后,是山东把海洋作为新质生产力主战场,坚定不移推进陆海统筹、向海图强的系统谋划。从“渔业大省”到“海洋强省”,山东不是简单地“靠海吃海”,而是“靠海强海”。
向新而行
在山东,海洋不是边缘地带,而是创新主战场。
荣成市,一条三文鱼的价值被“吃干榨尽”。从刺身、鱼油到胶原蛋白,经过精深加工,附加值提升数十倍。这不是个案,而是山东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2024年,山东水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海洋生物产业园遍地开花,海洋渔业正从“捕捞型”向“科技型”转变。
更深远的海域,是山东未来的“蓝色粮仓”。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在东营垦利海域铺开,年发电量17.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50万吨,减少碳排放134万吨。“上可发电、下可养殖”,海上光伏与海洋牧场融合,开创了“渔光互补”的山东样板。
在青岛,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交付运营,年产高品质鱼类3600吨,160余项技术突破让世界瞩目。这不是一条船,而是一个移动的“海洋工厂”,是中国深远海养殖从0到1的跨越,更是山东海洋产业从“近海”走向“深蓝”的宣言。
向高而攀
海洋强省,根基在科技。
山东,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级海洋牧场,也拥有全国最强的海洋科研力量。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一批“国字号”平台汇聚成山东海洋科技的“最强大脑”。
2024年,山东海洋领域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全国50%。“琅琊”海洋大模型、全球高分辨率海洋预报系统、千亿级AI大模型“瀚海星云”相继发布,山东正从“跟跑”走向“领跑”。山东深知,只有将科技写在大海上,才能真正把“蓝色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向远而望
港口,是海洋经济的“棋眼”。
山东港口集团自成立以来,货物吞吐量连跨6个亿吨台阶,2024年突破18亿吨,稳居全球第一。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三大港口群,织密了357条内外贸航线,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不是简单的“装卸码头”,而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是山东融入“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在日照港,全自动卸船机单机作业效率提升5倍,实现“无人化”操作。在青岛港,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第13次刷新世界纪录,平均每5秒一个集装箱起落。
这些“硬核”数据背后,是山东以港口为支点,撬动临港产业、航运金融、跨境电商等高端服务业全面起势。从“港口群”到“城市群”,山东正加快建设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
向绿而进
发展海洋经济,不是“掠夺海洋”,而是“守护海洋”。
山东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海洋碳汇、蓝碳交易、生态修复等制度创新。2024年,全球首个海洋碳中和国际标准由山东牵头立项。在烟台八角湾,市民晨跑时感叹:“海水越来越清,沙滩越来越净”。这不是偶然,而是山东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的成果。黄河三角洲“太空芦竹”试种成功,滨海湿地、海草床、海洋牧场等生态系统得到系统修复。
“谁保护、谁受益”,山东在全国率先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蓝碳”变“真金”,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向未来而去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山东,正是这条道路的坚定践行者。
从“海上山东”到“海洋强省”,山东用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项目、一项项制度,构建起现代海洋经济的“四梁八柱”。
面向未来,山东提出到2027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2亿吨,海洋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打造全国海洋经济引领区。
向海图强,是山东的战略选择,更是国家的时代命题。
从一条三文鱼的蝶变,到一艘工船的远航;从一座港口的智能化,到一片海域的生态修复;从一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到一场全球论坛的举办……山东用实干和担当,把“蓝色梦想”写进了高质量发展的答卷里。
从蔚蓝到未来。山东,正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辽阔的深蓝。
责编:
审核:陈佳汐
责编:陈佳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