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2025-10-10 14:09:42
正值秋收秋种的关键时期,却遭遇连绵阴雨天气。土壤过湿、农机下地难、已收粮食晾晒烘干压力大……面对“收不了、存不下、种不上”的困境,农户们心急如焚。记者联系山东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为种植户开出“抗灾应变”良方。
减损抢收,一定要“虎口夺粮”
10月9日上午,乐陵市孔镇镇王木腿村的玉米田里,农机早已准备就绪,却因细雨不断、田地过湿无法作业。“这个时候不用过于焦虑,只要机器能进地再抢收也不迟。”山东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所所长丁照华说。
履带式收割机能在积水、泥泞或松软土壤中稳定作业
面对不利天气,丁照华强调,玉米收获关键在统筹作物成熟度与农机匹配度,不能盲目抢收。
对已成熟或接近成熟地块,农机作业条件成熟的地方,抓住雨歇窗口期,全力组织抢收。“像鲁西南地区,播种时间早,风险更大,连续阴雨容易导致玉米发芽霉变,也容易出现倒伏,尽可能组织尽快抢收。”丁照华说。
而距离成熟尚有时日的地块,则不宜过急收获。丁照华介绍,如果没有烘干条件,也没有通风晾晒储存场地,让玉米在植株上多留几天,反而有利于籽粒饱满,能减少烘干成本和霉变风险,但前提是必须及时疏通沟渠、排出田间积水。
那么,地太湿怎么收?丁照华建议,对中小农户而言,积水严重或倒伏地块可考虑人工收获;规模化种植的大户则可通过政府协调,调配履带式收割机进场作业。
连绵阴雨,有些玉米地块农机无法进入作业
收上来,又该如何储存?“连续阴雨让玉米水分含量偏高,储存不当极易发芽或霉变。”丁照华说,收后要第一时间联系就近粮食烘干点,将水分降至15%至16%后,才能安全入库。若无烘干条件,可在院内搭架通风,采取“果穗装笼”或摊平晾放等方式自然风干。
“从社会层面来说,希望政府和社会化组织调动烘干的设备,并在政策上进行引导。”丁照华表示,面对不利天气,科学应对是减少损失、保障收成的唯一法宝。希望农户积极运用抗灾应变技术,各级部门也持续提供全方位服务,上下齐心,共同打赢这场“三秋”生产攻坚战。
应变秋种,晚播小麦要适墒播种
“我最近两天在滨州、淄博等地查看田里情况,雨后玉米还没腾出‘茬子’,墒情也不理想,全省小麦基本上还没按下‘播种键’。”山东农业大学德州(齐河)小麦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建省说,今年最佳播期在10月10日至15日,但受天气影响,可能要推迟到10月底甚至11月初。
“小麦播种要沉住气,不能急于求成。”陈建省指出,只要墒情合适,及时抢种,通过增加播量、提高播种质量,晚播也能打好丰收基础。
“首先,坚持适墒播种。如果土壤过湿过黏,不要勉强下种。”陈建省说,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至80%时为最佳播种时机。简易判断方法是土壤手捏成团、落地即散。“宁可适当晚播,绝不湿耕湿种。”
如果晚播,可以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陈建省解释,若10月20日之后播种,每晚播两天,每亩增加1斤播种量。增加播种量的多少要根据品种分蘖成穗特性和籽粒大小适当调整。但建议通常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粒型品种最大播量不宜45斤,分蘖成穗率高中小粒品种不宜超过35斤。
“同时,要调整播种深度,‘以浅补晚’。晚播麦宜适当浅播,深度控制在3厘米左右,以促进快速出苗。”陈建省说,“还要注意病害的源头防控。阴雨天气易导致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发生,必须做好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
“播下是基础,管好是关键。”陈建省最后提醒农户,晚播麦苗通常偏弱,分蘖偏少,要抓好冬前田间管理,及时查苗补种、科学施肥,播种后及时镇压,减轻冻害发生,促进冬前壮苗。年后则要依据苗情、墒情灵活管理,合理运筹水肥,适时镇压促进春季分蘖成穗和弱苗转壮。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李兆兴)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