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2 09:01:25
十月,绵绵秋雨打乱了黄淮海地区的秋收节奏,也改变了无人机飞手张明的“工作时钟”——十多天来,他的电话响个不停,原以为的飞行“淡季”结束了,一场与农时的“抢收赛跑”正在进行时。
![]()
张明操作无人机帮农户吊运玉米。(受访者供图)
“现在地里积水,家里有车也进不去。我种了那么多年地,第一次用无人机吊(运)。”在日前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平度新河一位白发老人站在田间感慨,“很快,挺方便的”。
使用无人机助力秋收,也是平度政府的一项新举措。
在秋收时节突逢连日阴雨,对大多数农户来说无比焦灼。十月上旬,平度政府汇集了辖区内的无人机飞手信息并发布了公告。35岁的张明是平度白沙河镇张戈庄人,他的名字出现在第一批名单内,成为所在乡镇的指定“救援军”。自那以后,心急如焚的农户电话,他一天可以接到五六个。
“农户够了十多亩地就让我们开干。”张明介绍。运用科技的力量,吊运农作物只需三步:将农户收好的成袋玉米用无人机吊起,运送,落到农用车上。飞手的工作就是重复以上动作。
![]()
张明(右一)正在操作无人机。(受访者供图)
十多亩地,一台无人机工作10个小时以上才能运完,一次抢收保卫战往往要连续作战十多个小时。随机配备的发电机要一直开着,午饭时间,张明要去给发电机加一次油。
“只要人能扛得了,无人机就不会停。”近10天来,这台无人机几乎没有休息过,风雨无阻——雨太大时,为避免雨滴触发无人机雷达避障,需要关了雷达才能飞。无人机曾飞去昌邑帮农民吊运了生姜,又飞回平度吊运了玉米,算起来,这个秋收季至今,它已经吊运了200多吨农作物。
2018年,还在一家包装公司上班的张明第一次接触无人机。为了家里种地方便,他参加了专业培训,购买了一台中型无人机。渐渐,他发现镇上使用无人机的人越来越多,农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于是转行成为一名专职无人机飞手,并和同乡七八人一起,组成了一支无人机团队,操纵着十多台机器。
早期的工作以农业喷洒为主。每年清明时节从河南开始干,一路往山东走,直到十月,旺季结束,张明和团队再开始陆续去外地接一些农业之外的零碎的吊运工作。
![]()
张明第一次使用无人机参与秋收。(受访者供图)
今年这场旷日持久的秋雨让他留在了家乡。“现在无人机在农村很常见,我们镇上就有二三十台。”张明说,“但之前就是打药,吊运(农作物)是从2023年才慢慢兴起的。”而这次参与秋收,对他来说也是第一次。
据官方信息,今年青岛市秋粮应收面积386.52万亩,截至十月中旬,已收获175.37万亩。
雨已停,但地里的水仍未干。“收割机进地还得十多天。”张明预测。电话还在响起,傍晚5点,张明仍在前往下一户的路上。
(半岛全媒体记者 牛晓芳)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