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山东破题片区化:乡村“手拉手” 共富路“步步宽”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2025-11-25 16:29:01


  一村富不是富,村村富才是路。如何破解乡村“单打独斗”、势单力薄的发展困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并首次强调“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

  11月16日至21日,记者跟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主题采访团走进烟台、威海、青岛、潍坊、临沂五市,行程千余公里,探访十余个特色片区,从黄海之滨到沂蒙山区,见证的不仅是村庄面貌的焕然一新,更是一场乡村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通过片区联动,山东正在破解乡村振兴的核心难题,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篇章。

  分散的村子咋抱团?党建牵头搭班子

  乡村要联动,先得有“主心骨”。山东各地的办法实在而精准,让党组织成为片区发展的“主心骨”,靠党建打破行政壁垒,让原本各干各的村子,拧成一股绳、抱成一个团。

  烟台莱州市金城镇“金山银海・和美金城”片区由三个强村牵头组建联合党组织,整合土地、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统筹推进组织建设、产业布局与基层治理,构建起“发展共建、治理协同、服务共享”的乡村振兴联合体。2024年,该片区集体总收入超3200万元,总产值突破2亿元,“10分钟生活圈”落地见效,让村民切实享受到抱团发展的红利。

  这一党建联动模式在山东各地同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威海市环翠区菱角湾片区通过跨村联建,不仅推动2个薄弱村党组织“强起来”,更实现村集体经济直接增长58%。青岛市杨家山里片区成立强村共富公司,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500多农户串成发展共同体,抱团年增收1000万元。

  临沂市的实践更显基层智慧。沂水县诸葛镇“陌上花开”片区成立片区党委,将7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攥到一起”,整合土地、引进项目,带动18个村发展观赏鱼养殖,村集体年增收80余万元。龙家圈街道“崮下湖畔”片区发动老党员、老干部参与规划,推动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党群同心将6个行政村打造成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的热门旅游地。

  “小而散”咋变“大块头”?资源攥指成拳头

  有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如何破解资源分散、规模不足的难题?山东各地用片区化这把“金钥匙”,将“零散资源”整合为“整块蛋糕”,推动“小而散”向“强而优”转型。

  潍坊市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寿光市“七彩番茄·魅力古城”片区整合2000亩分散耕地,通过统一规划、技术、销售,成功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证,村民年收入从不足5万元跃升至20万元以上。相邻的潍城区“上农智田·于河印象”片区串联9个村资源,打造3公里农文旅环线,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村民年均收入达4万元,让单个村的“小资源”升级为片区的“大产业”。

  威海市则展现出系统化推进的智慧。全市按“沿海、山区、城郊”分类建设101个精致片区,覆盖55%的行政村,通过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实现强弱村协同发展。荣成市成山镇“好运成山”片区串联10个村的文旅资源,盘活140余套闲置房屋打造精品民宿,带动所有村庄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真正破解了“各自为战”的发展困局。

  咋不“千篇一律”还能稳赚钱?特色赋能+机制护航

  规模效应显现后,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山东的答案清晰明确:立足特色,创新机制,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各地实践生动诠释了“特色就是竞争力”。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流清湾片区不做简单的民宿复制,深耕“山海间·繁城边·景中村”独特禀赋,打造“山海间·流清湾”地域品牌,发展民宿300余家,游客量持续攀升;烟台招远市大户陈家村创新“统分统”发展模式,深耕乡村旅游与特色种养,年接待游客近2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0余万元,实现多元发展。

  特色产业同样亮点纷呈。临沂市费县上冶镇“点石成金”片区的水湖村将传统金蛋手艺做成“地域名片”,年产值达8亿元,占据全国80%的市场份额;潍坊市临朐县“红果·金山里”片区深耕山楂产业,扶持亿佳食品等龙头企业,年产山楂制品1.5万吨,带动全镇村集体收入同比增长29%。

  从金蛋到山楂,从民宿到农庄,这些差异化路径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证明:乡村振兴不必千篇一律,关键在于找准自身优势、做精特色产业。

  长效机制的核心,在于“把规矩立好、让利益绑牢”。潍坊市创新多元投入机制,让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深度参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片区搭建一体化运营平台,实现统一品牌管理,仅樱桃采摘节期间,农产品收购额就突破300万元;临沂市“沂蒙金鸽”基地构建“五动一体”发展闭环,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托底回购”模式,带动基地年产值达2.1亿元,帮助养殖户年均增收约8万元。这些创新机制让乡村振兴摆脱“一阵风”困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稳当路子。

  这些实践充分表明,乡村振兴不是特色与效益的“二选一”,而是通过精准定位与机制创新实现“双丰收”。当每个片区都找到适配的发展路径,当特色产业与长效机制相辅相成,乡村振兴就能既保持鲜明个性,又收获持续效益。

  组织体系重塑,让分散的村庄“握指成拳”;资源要素整合,让零散资源“聚沙成塔”;特色产业培育,让每个片区“亮点纷呈”;长效机制创新,让振兴成果“持续绽放”。这场扎根齐鲁大地田间地头的实践,不仅改变了乡村的发展面貌,更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富有成效的振兴新路子。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记者 张子慧

责编:

审核:孔艳

责编:孔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