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因泉而生 因盐而盛 小清河上撑船人追忆旧时荣光

来源:鲁中晨报-鲁中网

2019-08-27 11:47:00


  编者按:8月6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山东沿海七大港口整合完毕,七港联手进一步拉近了山东和海洋的关系。其实,从我国的城市发展史来看,河流水运的起点和终点是建设城市的有利区位,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海交通要道发育壮大起来的。城市与江河湖海相互依存,人们与水亲近融合。水是城市的灵魂与生命线,有了水,城市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保持发展性。

  近期,晨报记者深入探访了淄博的河湖,以期探讨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做活水文章。

  文/图 记者 郝峰 王兵 王莉莉

  人逐水而生,城傍河而夯。

  一座城可以没有高耸的建筑,也可以没有繁华的街道,但绝不会没有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

  8月18日,台风“利奇马”已过去多日,高青县花沟镇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小清河高青段巡河,前几日暴涨的水位已回落至正常水位,小清河逐渐恢复到往日的平静,静静地从唐口大桥下流过。

  唐口大桥向西约2000米,河堤北岸便是2009年被列为国内十大考古发现的“陈庄—唐口”遗址。这座古城据说是3000年前齐人的杰作。

  鲁中晨报3名记者站在堤坝上,试图厘清小清河在淄博境内之“水运”。

  小清河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具备海河联运条件的水运资源,也是山东省现阶段唯一一条具备海河联运开发利用条件的航道。中国铁建将着力把小清河打造成为集防洪、生态、航运、景观旅游、文化于一体的“黄金水道”。

  该项目作为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首批优选项目之一,建成后将成为贯穿山东省中部工业走廊的一条内河水运大通道,对于完善山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经略海洋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小清河高青段。

  小清河因泉而生——

  省内唯一一条多功能人工河

  日前,为确保小清河治理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工作顺利实施,淄博下发通知,在淄博市小清河工程占地区土地征用线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不得开发土地、新建房屋及其他设施,不得新栽种多年生经济作物和林苗木……其实,关于小清河近些年经常有新消息传出,尤其小清河复航工程的进展深受关注。

  关于小清河复航工程的消息在高青县花沟镇一带的村子里早已传开,只是村民并不了解确切的情况。不过,上了年纪的村民,对当年的盐运码头记忆依旧深刻。

  “15岁以前还能见到船,小时候我们经常去小清河抠河蟹。看,顺着这条路往西大概一公里,那条河就是咱们高青区域内的小清河,以前那里还有盐运码头……”8月1日,1968年出生的东口二村村主任韩道文谈起小清河,话语里满满都是感情。据韩道文介绍,那时的小清河航运已进入尾声,小清河的水也开始发黄变浑。

  “小清河复航的话,高青港区(花沟作业区)其中一部分应该会是我们东口村。听村里的老人说,村子里之前航运繁忙,沿河的村子因此而受益。在当时,(我们村)比别的村子要富裕一些。1998年,河水经过治理后,水质有所好转,现在不少村民还会引小清河的水来灌溉农田。”韩道文说,现如今水少的时候只有三四米深,宽20米左右,“小清河不是直的,每个地方的宽窄也不一样。”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获悉,小清河位于黄河以南,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水系之一的济水,为山东省著名的河流,也是省内唯一一条具有水陆联运、河海联运、农田灌溉、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的河道,全长237公里,流域面积达10336平方公里。发源于济南,汇省城百泉之水,领岱阴万壑之流,沿古济水故道东去。流经济南、淄博、滨州、东营、潍坊等五个市,从寿光羊角沟注入渤海。

  小清河的开通,增强了山东内陆和沿海的经贸联系,尤其是沿海所产食盐通过它可便捷地运至济南,以致其有“运盐河”之称。

  小清河开通以前,济南以东、淄河以西,泰鲁山脉以北、黄河以南的这大片平原没有一条贯穿东西的河流,而这一带恰恰又是山水、泉水、湖泊众多的地区,经常受水灾之害。由于小清河的开通,这一大片地区有了一条横贯东西的河流,不仅增强了这里的排涝、抗旱能力,还极大地便利了这片地区物资特别是食盐的运输,便利了沿河居民的交往。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中上游工业的加速发展,小清河污染越来越严重,到上世纪90年代,鱼虾已经完全绝迹,小清河变成了小黑河、小害河。污水下渗,沿河村庄浅表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井水不能再饮用。流淌数千年的小清河除了行洪排污一无所用,成了名副其实的害河。

  进入新世纪,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小清河水质开始有所好转。

  小清河因盐而盛——

  撑船人和老纤夫的记忆

  “小时候没有车,出门都是渡河走。那时的小清河水还很清,一米多深的水,一眼就能望到水底的鱼。我十几岁就开始撑船了,那时是小清河航运鼎盛时期,载重25吨、18吨的大船岸边一长排,从外地赶来拉盐的客商队伍排成长龙,有时当天排队拉不上盐就在村里的饭店住上一天,第二天接着排队。那时只我们东口村的饭店就有5家,一到晚上一盏盏红灯笼亮起来,到处都是人,那叫一个热闹!”高青县花沟镇唐口管理区东口二村84岁的韩秀开老人回忆,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小清河高青流域的唐口码头进入鼎盛时期,当时无论白天或是夜间,前来拉盐的马车叮当作响。

  在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昔日繁华的唐口码头旧址,当年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静静流淌的小清河和两边的庄稼地。

  “那时的唐口盐场可是十分有名的,当时在这里有三个盐垛子。一个垛子就有树这么高(10米左右),60多米宽,百十米长。人们得踩着翘板到顶上去取盐……看,这边是当时贯穿唐口南北的唐口路,一米多宽的铁轱辘马车都是通过这条大道进出,别看现在基本没人走这条路了,在当时可是车水马龙……还有那边是原来的唐口门市部……”老人口中的大道,随着小清河航运事业的没落,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成了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

  土路东侧一座坍塌了近一半的房子就是当年唐口门市部旧址。眼前景象与老人的叙述有着天壤之别,但是随着老人的回忆和描述,一幅繁荣的码头航运图在记者眼前浮现开来……

  在桓台县马桥镇西岔村老书记袁吉福的记忆中,也存留着小清河航运的繁荣景象。

  “以前我们这一段的码头叫做岔河码头,位置正好处于小清河的中游。那时行船是靠用风力和人力前行。光是在码头干活的人、拉纤的人,就有很多。从这里行驶一百多公里,并不是都在干活,中间一旦来风了,就可以‘见风使舵’了。借八面风,通过拉绳来调整帆的方向,只要不是逆风,其他什么风都可以用。

  拉纤的人要经常泡在水里,很多纤夫不穿衣服,胸前斜绑上一块木板,后面拴着绳子拉着船,弓着背,喊着号子一步一步往前拉船……”今年已经71岁的袁吉福边说边站起身,做起了拉纤的动作。

  袁吉福告诉记者,船行驶得很慢,一路到头要两天两夜。原来小清河里的水全年不断流,水流很快,有船道,纤夫拉船在河两岸拉出了一条道。岔河村村民们很多人都卸过货。“我们也卸过。船一般载重24吨,都是那种前三舱后三舱的。之后随着道路都通了,水运就不行了……”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