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影淄】特别策划:我,是一名记者

来源:鲁中网-鲁中晨报

2018-11-07 19:02:00


  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医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四个行业性节日之一。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按照国务院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在第19个记者节到来之际,鲁中晨报、鲁中网的记者们在工作之余,提笔写下他们对这份工作的感悟。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影淄·微纪录》的记者节特别版,向读者网友呈现最真实的记者故事。

  任灵芝——致童真

鲁中晨报记者任灵芝在山东陆军预备役工兵团水上搜救演练现场采访。

  记者节前一天,应邀给小记者讲课。面对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该讲些什么?马上就要过记者节了,让这帮孩子了解一下记者是做什么的吧!

  没想到,讲着讲着,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小男生眼圈竟然红了,泪水从他眼里滚落下来!

  我吃惊了,是什么触动了这个孩子?我努力回想着自己说了些什么,无非就是记者永远在现场,无论是在战争面前还是在灾难当中,记者永远在第一现场;不管是冰天雪地还是狂风骤雨,记者永远在第一现场。我还讲了,在“8·22”爆炸时,我把熟睡的孩子独自留在家,穿着T恤短裤就跑到了现场;在暴雨夜里,出门采访车被困在了泥泞的玉米地里……这个孩子被吓住了还是被感动了?

  我相信,他是被感动了。

  这些孩子之所以坐在这里听一名记者讲课,是因为他们对记者充满了好奇,对这份职业充满了向往。在他们眼里,记者是带他们认识新奇有趣事物的人,是带给他们温暖阳光的人。

  看着他们,想起从业之处的理想,也是这么纯真,也充满期待。15年的记者生涯,走到今天,我扪心自问,对于新闻理想,对于从业理念,对于铁肩担道义的初心,是不是变了呢?

  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

  台下的一张张面孔,脸上写满了对新闻的热爱。时光荏苒,多年之后,希望他们的童真还在,续写着新的新闻。

  孙渤海——记者节:致未来的她

鲁中晨报记者孙渤海在济青高速“铁公鸡”雕塑被吹倒的现场。

  15年前,我离开象牙塔,步入社会。很幸运,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接纳了我,并在“老记”们的耐心“传帮带”中让我对她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亲密。

  15年来,五千多个日子里,我和同事们一道,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奔往现场的路上。干这行累吗?累!新闻有规律,但事件何时何地发生以及记者们的作息却没有规律,必须时刻做好准备。干这行美吗?美!能够和她一起用媒体的视角见证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种荣幸!

  如今,自媒体兴起,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她的面前有阻力、有挑战,更有发展的契机,多端口发布信息,打造融媒体矩阵格局,正是她应变的起始动作。15年后?她求新求变的初心依旧,与读者们相伴的日子也会依旧!    

  张琦——在路上,痛并快乐着

鲁中网记者张琦在淄川南部山区现场直播。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是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新闻行业里无论是传统媒体、新媒体亦或者自媒体都在争夺“话语权”。又值记者节,我们更应该思考,记者这个职业的价值在哪里,又该如何去做?想想还是一句话:做到永远在路上。

  因为只有在路上,才能让我们深入新闻事件的核心、才能了解和掌握最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用镜头记录现实,用笔撰写事实,用声画还原真相。也许我们会被阳光晒得黝黑,或许也会跋山涉水、挑灯夜战,谁让我们是活跃在人民群众间,反映民生民意,传播党的声音的那群人呢。用白岩松的话来说,新闻人或许就是应该痛苦并且快乐着。

  李波——致敬手艺

鲁中晨报记者李波高楼俯瞰博山大集市场。

  每年在供暖的前一周,就会迎来记者节。有时候,我会仔细考虑,这个节日究竟跟我有多大关系?接触过那么多人和事,真正能够记得的,到底有多少?其实,令人感动、开心、悲伤的事件,你并不容易忘记,有时候只是觉得忘记了。但说到底,有些事,你可能只是不愿意去想起。

  印象里,最容易记起的,就是那些平凡的手艺人,因为他们有最不平凡的手艺。去年的时候,我在源泉大桥遇到一位老铁匠,他有一块至少用了一百多年的铁砧,坚硬的生态经过反复捶打后,表面、棱角都出现一种圆润、光滑、流动的状态,比鹅卵石光亮,像玻璃一样晶莹。

  看到这个铁砧,让你想起很多技艺非凡的手艺人,他们是技术熟练的大师、灵感爆发的工匠,生产的每一件物品,都令人想起这个铁砧——结实,有力,无可挑剔。

  记得以前有人说过,大师和匠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前者的作品是充满创造力的创作,后者则是千篇一律的重复。现在想起来,就感到很奇怪了,难道大师们不也是通过千篇一律的重复才获得炉火纯青的技艺吗?

  哪一个手艺人不是通过千篇一律的重复,来锤炼自己的技能?前段时间,我们去博山老艺人张维用家里拜访,老人制作琉璃艺术品的工具,一直就放在他家的阳台上。虽然已近耄耋之年,但老先生仍然偶尔会给朋友打磨一个玻璃艺术品,当然有时候是一个造型别致的酒瓶子,有时候是一方玻璃的印章。好玩,可爱,有趣,一辈子耗在一个行业里,吃饭的手艺磨炼到这种境界,令人心生敬畏之情。

  其实,做什么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一定要先有一种可靠的手艺,这样才会赢得围观者的致敬,也会让所有的人乐于记起。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最低50元,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