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45年后知青们与“第二故乡”马桥镇的再团圆

来源:鲁中网·海报新闻

2019-09-12 08:18:00


  鲁中网·海报新闻9月11日讯(记者 荆睿 石汇铖)中秋佳节将至,不少人都在期待着与家人的团圆。20多位45年前原桓台县马桥公社前金大队的知青们也迎来了他们与马桥镇前金村的团圆。  

  今天上午,原桓台县马桥公社前金大队的知青们怀抱着“相思如山,亲情如水”的锦旗走下了大巴车,早早在前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待的前金村村民立刻围了上去,时隔45年,他们已然从十六七岁满怀豪情的青年男女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时间虽然改变了他们的模样,但他们依然能够一口喊出这些挚友的名字。  

  20余位原桓台县马桥公社前金大队的知青抵达前金村。

  王秀英也是当年到前金村插队的知青之一,再次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再次见到这些年轻时的挚友,她也打开了话匣子:“都不敢认了,我们当时下乡的时候,都是些刚从学校出来的十六七岁的孩子,这次见面都是些有孙子的人了。还有,那个时候的前金村很穷,都是土路、土屋,全村都没有电,只能点煤油灯,现在这里全是柏油马路,四通八达,老百姓都住上楼房了。” 而那时下乡的经历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跟大家一块儿干活,种麦子、种棉花,挑粪、施肥,白天干完了活,就几个人挤在一块儿睡觉。除了想家,其他时间都是很愉快的。”  

  知青见面会。

  桓台县马桥镇党委副书记于宗福在见面会上发言。

    记者了解到,在那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满怀革命豪情的青年学子,从四面八方来到了马桥镇前金村。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知青们与马桥人民朝夕相处,和前金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而当时的马桥,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人称桓台的“西伯利亚”,人民生活非常贫困。知青的到来,为马桥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知青将书本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聪明才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对提高农村落后的生产力做出了贡献。在文化建设上,将文明的阳光和先进的文化知识,播撒到马桥的大地。在村民的印象里,知青们是文明的信使,为改变马桥落后的生活习俗、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在知青们眼里,马桥镇的前金村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知青们参观马桥镇新时代文明中心。

  前金村新时代文明中心。

  知青见面会还举办了简单又热情洋溢的欢迎座谈会。二十多位知青与历届村干部代表、部分党员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回味甘苦与共的插队往事,再叙知青情谊,重温追忆那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桓台县马桥镇党委副书记于宗福参加了见面会,于宗福代表镇党委政府对知青们支援马桥建设表示感谢,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欢迎他们回家,他向知青们介绍了马桥的发展情况,表达了深切祝福。“这次知青们回家,让我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他们当年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的马桥镇和前金村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富足,这是包括他们在内一代代马桥人努力奋斗的成果。马桥这块美丽的土地洒下了知青们的汗水,也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岁月。还请这些知青老乡们能一如既往支持马桥的发展、前金的发展,也希望他们能常回家看看。”于宗福告诉记者。

  据马桥镇前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金立鸿介绍,45年来,知青们与前金人民结下了深厚的亲情和友情。早在前段时间“利奇马”台风肆虐的时候,知青们就多方打听和询问村里的受灾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向村里伸出援手。灾害过去的第一时间,就联系村里,希望到村里慰问和看望受灾村民和群众。多年以来,知青们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在什么岗位工作,都始终关注着村子的发展。

  知青们在前金村新时代文明中心合影。

  见面会后,知青们还参观了马桥镇新时代文明中心以及前金村敬老院等,他们纷纷对马桥镇的发展以及前金村的发展表示赞叹,并表示今后也将会更多的到他们的“第二故乡”来。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