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50周年 博山电机厂老工人回忆辉煌时刻 这些精神蕴藏着同一种力量

来源:鲁中晨报-鲁中网

2020-04-29 08:44:00


  4月27日,谈起当年的一幕,周源清脸上充满了自豪。

   文/图 记者 李波

  “整整50年了,‘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轨道上运行,你看我们中国制造的质量是多么过硬!卫星上用的直流微电机,就是我们博山电机厂生产的。”4月27日,说起往事,71岁的周源清脸上充满了自豪。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直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贺电传来,身为博山电机厂车工的周源清才知道,“东方红一号”卫星上装备着自己亲手生产的直流微电机。

  4月23日,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中说,“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

  寻找,老工人周源清

  查找博山电机厂并不难,当年的博山电机厂,就是如今的山东山博电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博电机)。作为国内电机行业的领跑者,山博电机近年来通过技改、技措、专项等方式,淘汰老设备、购置新设备,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模式转型,主要生产控制微电机、车辆电机、交流电机、精密齿轮传动装置等类产品,近年来多次在大型阅兵式上亮相的多种武器装备上都有山博电机的配套产品。

  “博山电机厂始建于1942年,1944年为我军研制成功第一台手摇发电机,1951年开发出我国第一台汽车电机……”在公司的展览室里,山博电机办公室负责人说起博山电机厂的历史,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博山电机厂不仅是我国电机行业的奠基单位,更是原机械工业部骨干企业,为我国军工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博山电机厂的前身,是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地区的华东通讯局材料厂等3个兵工单位。1953年,博山电机厂收归原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并定为国内生产电机的重点骨干企业,由此成为全国八大电机厂之一;1957年,博山电机厂试制成功直流微电机,成为全国首家直流微电机生产厂家。“东方红一号”卫星上装备的,正是直流微电机。

  然而,寻找当年为“东方红一号”生产直流微电机的老工人,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50年过去了,很多老工人早已退休与单位失去联系甚至去世,加之山博电机退管处人员更迭,疫情的影响尚未散尽,这都增加了记者查找的难度。

  多方打听之后,记者了解到,一位名叫周源清的老工人,当年参与了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生产直流微电机的任务。4月27日,在一名原博山电机厂工人子弟的帮助下,记者打听到周源清可能住在博山区城西街道办事处大成社区,但这名知情人也不了解周源清的具体住址和联系方式。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记者来到大成社区,挨家挨户敲门询问,但连续走访了几座楼,都没有打听到周源清的消息。

  就在记者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六七十岁的女士带着一个小男孩走了过来。听说记者要找周源清,这名女士热心地给记者指了路。“周师傅啊,就在这个楼上住。我们是博山电机厂老同事。”她指着跟前的一座居民楼笑呵呵地说。就这样,记者终于找到了周源清。

  攻关,一切从头开始

  1966年,和共和国同龄的周源清进入博山电机厂,成了第一车间的一名车工。

  在当时,车工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尤其是直流微电机所用的部件大多比较精细,“一个直流微电机的直径只有几厘米。”周源清说。不过,他好像天生就是个干车工的料,进厂后很快就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作为和军工行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当时的博山电机厂经常接到一些与国防军工相关的重要任务。“一般情况下,这些任务都是以代号来下达的,大家不知道生产出来的电机要干什么用,领导也不告诉我们,只说这个任务非常重要,我们接到过很多这样的重要任务。”周源清说,他和同事们都知道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每次接到任务,大家都不敢有丝毫马虎。

  1967年,博山电机厂开始自行设计SZ系列微型直流伺服电动机的时候,需要加工一根轴承档,最细的地方只有三四毫米宽。作为电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加工轴承档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因为轴承档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电机的质量,如果用在卫星上,就会直接影响卫星的方向和角度,这也让很多资历比周源清深的老工人都没有信心接加工轴承档的任务。“责任重大,心里没底,大家生怕干不好。”

  最终,当时的车间主任苗义堂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刚进厂没几年的周源清。虽然自己压力很大生怕出纰漏,但周源清相信自己能完成任务,“有图纸,有质检员,只要按照要求认真干,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当年,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过程中,老一辈航天人几乎“一无所有”——研制卫星所需生产、加工设备不足,测试、试验设备不齐,资源、人员短缺,西方国家在元器件、技术上对中国实行封锁,苏联也和中国技术断交。“那时候,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科研条件较差,国际形势也于我不利。所以,我们一切都得靠自己,从头做起。”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潘厚任在由航天科普公司“爱太空”组织的一场线上分享会上曾说。

  为“东方红一号”卫星装备直流微电机任务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不过,周源清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挑战。“不同用途的产品,对技术的要求不同,每次接到重大任务,我们都要从头开始,攻克不同的难题。”周源清说,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技术难题,他们工作起来争分夺秒,经常会错过饭点。于是,大家就带着干粮上班,饿了,就拿出来啃上几口;渴了,就趴在水龙头上喝上几口凉水;实在累了,就在车间里找个地方打个盹儿,然后接着干。生产微电机,需要车、钳、铣、刨、磨多个工序协同配合。每当接到重大任务,全厂上下热情高涨,凭着一股建设国家的精神力量,博山电机厂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精神,心灵的里程碑

  出于保密的原因,周源清至今不知道,究竟是自己参与制造的哪一款产品用在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上,但他清楚地记得,自己获悉亲手制造的电机用到了卫星上时的激动与自豪。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的一天,周源清所在的第一车间的主任苗义堂把他喊到了办公室,非常郑重地告诉他,“没出问题,很顺利,你就放心吧。”周源清说,苗义堂的语速很慢,但他明显听出了其中的兴奋与激动。

  国家有关部门也专门发来了贺电,整个博山电机厂沸腾了。这是博山电机厂第一次承接国防项目,圆满完成这个任务,让博山电机厂在航空航天界一炮打响。“大家都知道‘东方红一号’卫星上的电机就出自我们淄博工人的双手。”那段时间,博山电机厂的工人出门特别受尊敬,很多人见到他们就会说,“你们博山电机厂太了不起了,你们生产的电机用到了卫星上。”

  “对于一名技术工人来说,能够亲身参与这个伟大的项目,能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荣耀。”周源清告诉记者,原博山电机厂的老一辈工人都参与了为卫星装备电机任务,这颗卫星上面凝聚着老一辈工人们的荣耀。“这份宝贵的精神,就是当年我们工作的力量。”

  “那个年代,能把第一颗卫星送上天,每一个螺丝钉都是中国自己搞的,真感觉到扬眉吐气。”近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院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据统计,“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背后,是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抽调精兵强将参与集中攻关,科技工作者在动荡年代咬牙坚持、艰难攻关,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当年,面对工业基础薄弱、科研条件较差和西方国家在元器件、技术上的封锁,老一辈航天人发愤图强、埋头苦干,从头做起,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博山电机厂的工人们,也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为全国有名的老工业城市,眼下,淄博正聚力打造全国新型工业化强市,为高质量发展植入“助推器”,无疑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的鼓舞和激励,奋力谱写淄博转型发展、凤凰涅槃、加速崛起的崭新篇章。

   相关链接:“东方红一号”的淄博缘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举国欢庆。从太空发回的悦耳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淄博市鲁东乐器厂生产的编钟演奏的。同时,博山北岭玻璃厂(1977年改为博山灯泡厂)生产的微晶玻璃人造卫星隔热夹板、淄博电热电器厂生产的管状电热元件、淄博无线电二厂生产的整流二极管等也被卫星所采用。

  个小志大 玻璃搭上大卫星

  博山北岭玻璃厂用一片并不简单的小玻璃,实现了他们的卫星梦——他们生产的微晶玻璃人造卫星隔热夹板被卫星所采用。

  “就是这样一个很小的东西,扇形的,半径约7厘米,边上有两个小孔,用来固定。它耐磨性能高,绝缘好。因为现在使用得极少,几乎见不到了。”博山灯泡厂退休职工乔同恩于2007年回忆时表示,为了试制这个小部件,1966年,乔同恩和当时厂里的五六个人专程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拜师学艺,回来后,厂长刘顺祥等又组织人员在博山灯泡厂办公楼南面的靠山一角开辟了一个新产品车间——307车间。那时,乔同恩等13个能进出保密车间的工作人员都配有专门的工作牌,除他们之外,就连厂里的书记都不能进入。

  1968年,产品终于生产出来。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上天的时候,乔同恩正在北京学习,那里的大街小巷贴满了祝贺卫星上天的喜报。

  时间不长,玻璃厂就收到了来自国家有关部门的贺电。

  编钟洪亮 九霄奏响东方红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发射成功后,在太空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淄博市鲁东乐器厂生产的编钟演奏的。

  周村青年路11号,原来是国营周村鲁东乐器厂,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以铜响乐器制作享誉国内外的乐器厂,最初只是个铜响乐器作坊,但就是这个作坊,让雄壮的《东方红》乐曲随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九霄。

  为《东方红》制作编钟的时候,是乐器厂的兴盛时期,上世纪60年代,铜响乐器的需求量大增,锣、钹等都要排队购买。1963年,济南前卫歌舞团派人来到厂里,要求制作仿古编钟,用作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的配乐乐器,并派人来做指导。之后,厂里派了两个技术人员到北京故宫等地参观学习编钟的制作工艺,回来后就开始试制。

  试制两个月后,编钟终于做成了。前卫歌舞团从中挑了两套编钟,满意地带走了。

  在淄博市志办公室编的《淄博四十年大事记1949-1989》一书中,在1970年有这样的记载:“4月25日,淄博市军民集会,欢呼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4月24日发射成功。从太空发回来的‘东方红’乐曲是用淄博市鲁东乐器厂生产的编钟演奏的……”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鲁中网微信二维码

最新新闻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关注鲁中网微信(lznewscn

新闻热线0533-5355377,线索奖最低50元,上不封顶。